《人树》的心理叙述手法解读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15 浏览:105594

摘 要: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人树》通过一位普通丛林人斯坦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澳大利亚自我的深层思考,对旧宗教的质疑和对新信仰的探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主人公斯坦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冲突,揭示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思考与感悟所采用得各种心理叙述手法.

关 键 词 :心理叙述手法 意识流 象征

Abstract: A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contemporary novelist of Australia, Patrick White demonstrates elaborately, through a mental experience of an ordinary man Stan Parker living in a jungle, the profound refection on the Australian egoi by questioning the old religion and striving for the novel religions in his masterpiece The Tree of M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conflict of the hero, the essay is to demonstrate of the various methods used in the novel for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mean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i

一、引言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1990)是澳大利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里程碑.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他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 怀特的小说主要把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心理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主题主要是人类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代表作《人树》创作于1955年,深刻而细致的心理刻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这部小说中,怀特运用心理叙述手法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思考与感悟.正是借助这种叙述手法,怀特向读者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斯坦尽管经历种种苦难与失败,但他一直进行着精神追求,并在苦难与失败中不懈地追求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谛.

二、心理叙述手法

所谓心理叙述手法即现实世界通过人物的意识的过滤,以新的面貌被反映出来.现实的图象被打碎、被剪辑后通过人物跳跃式的联想、幻觉和印象,再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心理现实.这种心理现实糅合了人的外部生活和内心活动、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意识和潜意识,使人的复杂心理被多层次地表现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严酷现实为心理叙述手法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在现代西方社会,旧的信仰已经崩溃,新的信仰尚未形成.空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日趋严重的精神危机必然要求文学作品以更形象、更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小说的题材从外部客观的物质世界转向了内部主观的精神领域,作家必然要寻求一种新颖独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的创作形式来反映西方人的现代意识.怀特早年深受欧洲传统文化的熏陶,师法英国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劳伦斯(D. H. Lawrence)的写作技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找到受到乔伊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影响.

三、《人树》中心理叙述手法的具体表现

1.意识流.“如果说传统小说具有约定俗成、一脉相传的创作模式,那么,意识流小说在总体上则是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背离与反叛.它强调人物的主观感受,其反映的焦点是人的内心生活”.弗洛伊德以梦幻说明人生,认为梦幻是通往潜意识的大道,潜意识和性心理活动反映人的本能和理性的矛盾.深受乔伊斯等影响的怀特当然也把这种思想融入其作品中.怀特在展示事件和塑造人物时并不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人物的灵魂,揭示出生活的内涵和朴素的哲理.

书中主人公斯坦勤劳朴实,沉默寡言,但他的内心却极其敏感而丰富.对于一个木讷的人来说,内心世界才是他展示自我的自由的广阔天地.所以,只有选择意识流这一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作者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完整地表现他们多层次的、立体的、飘忽不定的灵魂世界.当斯坦得知妻子对他不忠时,怀特就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世界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出斯坦的绝望、愤怒和伤心.“青草,痛苦地拼命挣扎等啊,她在咯咯地笑,到处都是水等手在她的身上做着的动作等”读者知道斯坦此时在驾车狂奔,根本不可能看见艾米.但怀特通过斯坦跳跃的联想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现时世界和意识活动交叉地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书中其他人物的性格,如雷的叛逆和放荡不羁,塞尔玛的爱慕虚荣,欧达乌德夫妇的喜怒无常等也由他们在这些事情发生时的情绪、内心感受、印象和记忆表现出来.由此看来,这部小说中的事件只是激发人物意识的“酵母”,意识不是攀附在情节之上的,它是操纵作品框架的主角.读者通过它认识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作者按照人物的心理轨迹完成灵感的艺术化.书中人物的情绪由事情而引发,它们沉淀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层,成为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2.象征的手法.柏格森说过,“我们研究纯粹情绪性的心理状态时等除非通过某种象征的表示,我们几乎无法数出他们.”所以,怀特对心理叙述手法的把握不是单单停留在意识流上,他还大量地运用象征把一些平凡的事物加以诗化.书中出现的“蚂蚁”、“白玫瑰”、“水灾”、“火灾”等一系列象征物涵盖了各种情感意识,暗示了主题,把人们的视线转向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白玫瑰伴着斯坦和艾米走过了一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物.当他们的生活开始时,怀特写到“现在,紧靠着门廊长着一株玫瑰,是一株白玫瑰等现在已是枝繁叶茂,参差不齐的花丛了.”这时的白玫瑰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甜蜜,家庭生活的幸福.而在小说的结尾,“那株玫瑰光溜溜的颤动着”,则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艾米萧索的心情.

作者将人物的意识附在客观事物上,暗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怀特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树,尤其是在斯坦死后,树非但没有像白玫瑰那样枯萎,反而以强有力的形象吸引他的孙子去写一首生命的诗――“一首包含了所有的生命,包含那些他不曾相识、又似曾相识的生命的诗.”他是想告诉人们,生命不止,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就永不停息.

3.句式结构的心理思维特点.怀特用字细腻、准确,不拘一格,冲破传统语法规则的束缚,根据实际需要锐意创新.正如他把普通的拓荒人作为创作题材,开创了他的澳洲文学典范一样.他对生活的理解是其作品的根本动力源.他认为:“生活属于真心生活的人们,这些人常常并未受到很好的教育,然而,却富有直感和本能,我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我想到千百万这样的人时,我才得以摆脱我有时感到的极度绝望.”


与其绘画式和音乐式展示自然和人性之美的理念一脉相承,他在作品中经常采用自由、灵活乃至异乎寻常的方式来组词造句.“怀特有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其中自然不乏诗歌中所允许的违反语言常规的现象”.在表现人物意识时往往不顾词汇和句子成分的合理位置和规定的秩序,经常将它们颠倒位置,从而引起句子表层结构的混乱.

怀特作品中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做出心理反应时,往往不检测思索,有感即发,无暇搜寻确切的词汇或组织完美的句子,因而他们的内心独白常常表现的不合语法规范.尤其当人物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时,更容易产生语无伦次的现象.句法的错乱恰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现实,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染力.

四、结语

怀特在《人树》中通过运用象征、意识流等艺术手段,揭示平凡生活表层下的深刻含义.它不局限于人物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书中的人物已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成为全体澳大利亚人,甚至全人类精神生活发展历程的某种象征.它犹如一部优美的史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开拓文明历史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画卷.生活在现时社会的人也许能从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从中得到启示.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难怪瑞典皇家艺术学会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评语称,他的小说是“史诗,是心理叙述的艺术,它把一个新大洲写进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