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90 浏览:118558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目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0-01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但同时,也承担着比其他行业更为沉重和繁多的压力,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威胁着高校教师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教学科研任务压力的不断加大,有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患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一般社会人群,因此,调查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其不仅仅是指没有变态或者心理方面的疾病,还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性,对心理潜在能量的充分发挥以及人格方面的完善,也就是说在相应的外部客观条件下将个体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网站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表明,有82%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状况对自身带来的压力很大,教师的生存状况堪忧.广东教育工会的一份由十九所高校涉及八千余名教师的调查更显示,有7成的高校教师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其中有接近50%的教师有更换工作的打算.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消极.高校教师个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或者暴躁,缺少活力,情绪衰竭,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浮躁和焦虑的消极心理情绪.

(二)职业倦怠.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面对教学科研工作压力时不能有效应对,从而产生疲惫倦怠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畏惧和厌烦教学科研工作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高校教师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消极感、忧虑感、挫败感不断增强,成就感、满意度降低,导致对工作产生倦怠,使得教学科研质量下降.

(三)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上带来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师缺乏人际交往,经常会心理低落,反应敏感,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教师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过少或者刻意回避人际交流,自闭倾向严重,容易与家人及同事产生冲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发展消极对待,不闻不问,上完课就离开学生,不愿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身心疾病.有研究表明许多高校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例如神经衰弱、失眠、易疲劳、肠胃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到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改革及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新的要求,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及思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他们不但要具有很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外语、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并且社会的变革使得高校的竞争也越发激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更导致高校教师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二)职业压力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王妍对河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显示,科研任务多、工作负担重、职称评定及晋升压力和学历深造压力排在了高校教师压力源的前四位,均与职业相关.高校教师不满意对自身知识水平及教学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估,或者对来自学校教学管理监控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产生心理压力过大,比如各类评比、挂牌选课、全员评教、教学质量检查等.

(三)家庭方面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

王妍的调查显示,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高校教师将家庭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压力放在了压力源的首位,特别是对于中年教师来说,一方面生理上的逐渐衰退导致精力缺乏,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间段,子女教育、照顾父母所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当今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宽松融洽的生存环境.高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理解教师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关心教师的生活,支持教师的工作,努力维护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二)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高校教师除了要在知识储备方面提升自我之外,还需要学会心理方面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因此,高校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学会适当减压、适度宣泄、悦纳自我、合理定位,培养乐观、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

(三)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只靠高校及教师自身的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例如倡导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政策倾斜、呼吁社会人士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企业当中的员工帮扶计划(EAP)模式在高校管理教育中的引入等.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这种关注仍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与维护,是一项长期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学校、社会、教师三者之间的配合.只有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水平,才能更有力的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