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歌唱心理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85 浏览:33632

[摘 要 ]歌唱教学中的心理研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歌唱内容的具体特点,去设计最切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二是要研究并及时化解学生歌唱中的消极心理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歌唱潜力,以培养学生最为基本的歌唱素养.

[关 键 词 ]普通高中;歌唱心理;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69-02

[作者简介]隋爱兰(1977―),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对音乐教学开展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在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立足于摸准学生的歌唱心理,并试图通过对歌唱心理的把握并结合相关心理学理论,为音乐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一、高中生歌唱心理调查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习阶段被称之为学龄晚段.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这对歌唱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

根据我们对有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音乐学习而言,高中学生在歌唱中的心理活动涉及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思维的不同形式和智能的强弱不同等,而这些分别与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相关.同时,高中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歌唱本身也有着或明或暗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那我们的歌唱教学就只可能停留在经验的阶段,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则是我们在面对学生在歌唱中遇到的问题时,会凭经验而不是从学生歌唱心理的角度去施加影响,从而有可能造成努力方向的偏离.

同时,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教学细节,也会发现在歌唱中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如我们可能遇到歌唱情况一直不佳的学生,也有可能遇到平常歌唱水平不错但某一次失去水准的学生,也会遇到平常歌唱水平一般但某一次突然大有改观的学生.这些情形背后其实都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因素,但由于我们没有从心理角度研究学生的习惯,因而这些因素就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心理专家郑茂平等人的研究,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有着大量的心理过程.如学生在唱一首已知演唱者的歌曲时,常常会通过表象去构建歌唱者的表情与声音;而对于一首未知歌唱者的歌曲,学生则会通过想象的方法去构建想象表象,以促进自己对歌曲更为形象的理解.由此可见,哪怕是从最为细节的表象加工的角度去看待歌唱教学,高中生的心理也大有可以研究的地方.

二、高中生歌唱心理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和谈话法.我们曾经通过调查法对高一年级四个班二百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主要从这样的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对歌唱的态度,二是学生对歌唱的理解,三是学生对歌唱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自我分析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歌唱的态度一般,特别热爱的学生不到10%,但有53.6%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唱歌.这一调查结果与第二个调查内容是一致的,即学生对歌唱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唱”的理解上,即认为歌唱就是唱歌,其比例达到73.4%.高中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很多时候把歌唱理解成唱歌,并愿意通过唱歌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对于第三项调查内容,其结果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因为有将近3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歌唱上存在困难,有近50%的学生有想唱但不愿在众人面前单独唱的想法,另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唱歌(甚至有学生在口头调查中表示自己不是唱歌的料).而知道五线谱这一概念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一半,真正懂得五线谱且能根据乐谱进行歌唱的学生极少.

通过对这一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歌唱教学中的心理研究要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歌唱内容的具体特点去设计最切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二是要研究并及时化解学生歌唱中的消极心理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歌唱潜力,以培养最为基本的歌唱素养.

基于学生的歌唱心理去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首先选择的歌唱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教师对高中学生教唱流行歌曲,则学生会直接表现出喜欢的情绪(情绪就是心理因素);而如果我们试图教学生唱经典革命歌曲,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们的选择不是放弃歌唱内容,而可以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歌曲背后的情境相一致,这时就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预期,减少抵触情绪.其次要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高中生活可能会有不适,而高三学生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可能会感觉有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出发,分别用积极的或舒缓的歌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

对于学生在歌唱中表现出来的困难,我们可以按一定的心理思路对这部分学生的惧唱心理进行矫正.如,第一步可以在学生合唱时注意听这些学生的歌唱特点,重点在于发现优点;第二步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指导,即针对这些学生但不让他们感觉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自然接受到一种歌唱上的指导.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行为心理学中的感知理论,对音乐感知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指导,以培养他们辨别调式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高中生歌唱心理调查的教学指导

根据曹理教授的观点,高中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应当逐步从感知性学习扩展到概念性学习,而这与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就歌唱教学而言,笔者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三个重点:调式调性、节奏感、审美能力.而教学方式则以合唱为主,独唱为辅.如在《祖国颂》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轻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铺设一个轻快的歌唱情境;另一方面可将这首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知其歌唱特点.当学生发现这是一部单乐章、复三部曲式的混声合唱曲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它的结构.这种方式看起来与音乐无关,其实却是基于上面所提及的高中学生在符号学习中所需要的图示心理而实施的.教师只要点拨到位,对于学生理解歌唱是有质的提升的.事实上,对于一部分带有惧唱心理但符号识别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因材施教的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也容易领会调式、调性,能够轻松地感知到歌曲的节奏,并在其中欣赏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