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咨询案例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37 浏览:70855

摘 要:这是对一例有社交恐怖症的研究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介绍了一名在读研究生社交恐怖症的咨询过程,包括个人一般资料、主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心理评估与诊断、原因分析、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过程、以及咨询效果评估八个部分.经过治疗,咨询已达到基本目标.

关 键 词 :社交恐怖症;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一、个人一般资料

刘某,男,23岁,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未婚,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该生来自陕南一个县城,父母为个体户,为家中独子.

刘某是在校一年级新生,他的班长向咨询师反应刘某不与本班同学交往,总是独来独往,走路喜欢低着头,问他话答不了两句就不说了或者索性走掉,从不参与学校学院及班级的任何集体活动.得知该情况后,咨询师主动来到刘某的宿舍与他进行沟通,最初接触就可以看出他确实不爱说话,甚至有些害怕,一直低着头在看他的手和脚.咨询师问了他几个日常问题,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是条理清楚的,无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二、主诉

刘某每次见到陌生人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感,一旦跟陌生人说话更是紧张不已,从小就胆小敏感,在家中与父母交流也很少,与亲戚朋友更是来往甚少,感到内心非常的孤独寂寞,但又不与人交流沟通,总是提不起精神,对未来很迷茫,没有规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刘某自己也想不起来大概从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的,小时候还好,上了大学后就基本是这个样子了,推测应该是在中学时开始形成,只是自己未察觉到而已.

刘某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由于父母是生意人,所以在刘某的日常花费开销方面一直都很大方,但刘某自己却喜欢节俭,平时一般不乱花钱,很多东西都是父母给他写好送到学校或寄到宿舍的.刘某在高中时与班上同学关系一般,只有两个同学与他关系还不错,目前还有来往,其他的同学都不联系了.上大学后由于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家人亲戚朋友在身边,刘某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时常觉得很无聊,经常一个人在校园里坐着发呆,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游玩,他从不参加.平时上课也不与同学坐在一起,同宿舍的人也交流很少.大学毕业时为了逃避步入社会工作,为了逃避与更多的人接触,刘某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

读研后,刘某由于经常要在教研室做实验,除了跟一个带他的大师兄平时交流稍多一点,与教研室其他人几乎不说话,跟导师也从不主动汇报科研近况,基本都是以写成报告发到导师的方式进行科研交流.由于班长经常要给班上同学通知事情,所以刘某与班长交流稍多一些,班长曾多次主动与刘某沟通,希望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但刘某表示不愿参加.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到刘某宿舍与其长时间沟通后,刘某最终同意让咨询师为其开展咨询,约其到学院的访谈室进行访谈.

初次来访时,刘某面部表情紧张,行为拘谨,说话声音小,目光游离不定,不愿与咨询师目光对视,说话有气无力喃喃自语的样子,咨询室总是听不清楚他讲话的内容,但从外观观察刘某穿着较好,大方得体.

通过会谈,咨询师逐渐了解到刘某在童年时因为身体肥胖曾受到同学的嘲笑,加之对自己长相不满意产生的自卑心理,故不愿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怕受到关注和嘲笑,只要有人看他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上高中后,因为班上有比较受欢迎的男孩子,他觉得自己比他们差很多,虽然学习成绩挺好,但似乎同学们对他并不关注,朋友也很少,渐渐的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不愿与人主动说话.

听他的同学反映该生比较腼腆,感觉很胆小,表面看起来很冷漠,但实际上人挺善良的,只是不愿与人交流,喜欢独处.听他的导师反映说该生科研认真,具有钻研精神,平时布置的科研任务都可以按时完成,但在科研过程中一般不愿与导师或同门师兄进行沟通,这很不利于该生的科研发展.听他的父母反映说,该生在家里挺懂事挺孝顺的,只是不善于表达,经常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卧室里上网或看书,很少出去.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刘某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敏感胆小,生性比较孤僻,有自卑心理.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刘某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愿意配合进行咨询,无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刘某虽有焦虑症状,但这种焦虑是有针对性的,有明显的对象,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消极悲观,有企图和行为.刘某虽然出现抑郁症状,但程度不严重,故可排除抑郁症.

排除以上三项,根据刘某的状况和关注的问题诊断为不愿与人交往的社交恐怖症,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刘某生性内向孤僻,总是害怕别人嘲笑他;有自卑心理,太在乎自己的外形导致的自卑心理;不善于沟通,过于敏感.

2.学校原因:不愿与同学们交往,有个别同学对刘某评头论足和嘲笑,导致刘某更加不愿与人沟通,朋友越来越少.

3.家庭原因:家中独子,虽说家境较好,但与家人沟通较少,家人未及时发现刘某的变化予以纠正,导致刘某从最初的不愿与人交往变成不敢与人交往.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咨询师同刘某进行一番沟通,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刘某的错误认知,形成对咨询师的一个适当的评价,运用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消除紧张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明确诊断基础上,使刘某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并积极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通过咨询帮助刘某发现自己在认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运用所学到的调适心理状态,完善个性,提高应对现实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追求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促进刘某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协助刘某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

本阶段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及时向刘某说明咨询保密原则,鼓励刘某尽情倾诉,引导其详细讲出不愉快的事情,使他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在谈话过程中利用尊重、真诚等技巧, 向刘某说明如何解决该心理问题,让其对社交恐怖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他建立信心.弄清求助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确立咨询实施方案.

(二)心理帮助阶段

1、放松训练.针对刘某的焦虑紧张情绪,对其进行简单的放松,如通过暗示语集中注意、深呼吸、身体局部放松等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再配以音乐治疗,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消除紧张情绪.并布置作业,要求刘某每天早晚对自己进行放松训练,调整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是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上,通过患者改变自己的看法来改变心理问题.通过告诉刘某相关知识,让其找出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告诉他要卸下心理包袱,没有人会瞧不起他,实际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将他的导师和同学们反映的情况都告知他,帮助其消除莫名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通过认知疗法使刘某增强了自信心.

3、系统脱敏疗法.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向刘某说明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对恐怖症的作用,根据刘某的恐怖程度的高低,确定恐怖等级,配合已掌握的放松技术,由低级向高级慢慢脱敏,从而减低她的恐怖程度.

首先让刘某想象自己最不愿见到的人,最不愿意与谁交往,即在想象中使某人突然呈现在刘某面前,起初刘某会感到紧张,但通过放松练习,情绪由紧张逐渐变为松弛.接下来要求刘某每天至少找一个人说话,教给他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鼓励他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并将所说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先从教研室的导师和同门开始,一周下来比较一次.然后要求刘某主动与同门的师兄进行科研实验的沟通,并将沟通内容记录;逐步过渡到与班上的同学一起参加班级活动.最后鼓励刘某多去人多的地方,如去商场写东西,去车站问路等,刘某一开始不太愿意,但经过与其耐心沟通,最终还是愿意予以配合.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经过三个多月11次的咨询,刘某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基本可以与老师和同学正常交往,即使是校外的陌生人也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开始变得自信和有活力起来.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刘某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交恐怖症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咨询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及同学评价

自述:我开始变得主动与别人交谈,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虽然有时还是会感到紧张,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大家对我都挺好的,我觉得大家并不讨厌我.我现在比以前开朗了,接触的人也变多了.回到家我会和爸爸妈妈主动聊天,他们对我的变化感到很高兴.


同学评价:以前总是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爱笑了,也爱说话了,大家关系挺不错的.我们也愿意跟他多交往,他本身人挺好的.

(二)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原来的紧张、焦虑症状基本消失,已经能顺利自由交流,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刘某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生活态度变得积极起来.三个月后对刘某进行回访,情绪稳定,状态良好,人际交往基本恢复.咨询效果良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征兆,相信他未来会越走越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