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脉搏培养语文兴趣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85 浏览:19859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51-0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可往往论述过于简单,缺乏指导性意义;或者是实例缺少,显得较枯燥.

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先导和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科学家法朗士认为:兴趣、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居里夫人对镭这种放射性物质发生了巨大兴趣,对之进行了终身的研究,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收获,曾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达尔文对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经数十年的实地考察,写出了《物种起源》等著作,奠定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古今中外源于兴趣爱好产生的人才数不胜数.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录音机和书袋,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致力于如何教懂学生,因而采取注入式、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教和学相互脱节.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语文不但不会产生兴趣,而且还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造成被动的学习局面.理学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生的不学、厌学及学习的惰性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我们没有把握他们的心理,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发挥不出他们乐学的巨大内在潜力.即便学生愿意学,在那种只把学生当书橱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下,仅通过有限的几本书,有限的几节课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呢?况且他们要学的知识是无限的,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和学的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因此说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愿学、勤学、乐学语文呢?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课本知识前,教师应该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可以针对本课所要讲授的学习内容,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笑话,故事,问题,悬念,奇闻趣事,演示等,所选择的内容要针对小学生,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让他们感觉丰富有趣.总之,力求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自己对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使他们就会表现得十分好奇兴奋,他们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教学过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特点,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现代教育更讲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主导角色,能够很好地引导和带领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积极去学习.要在语文课堂上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成果,教师就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教师要灵活而充分地使用教材,细心地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品质,使他们不论在学习语文还是其他的学科都能够带着积极的热情和兴趣去学习.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小学生这一群体对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事物特别容易产生好奇,一旦有了好奇的兴趣,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性,会主动地去提问题,想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画画、模仿、表演等都是有效果的教学手段.对待问题同学们可以采取讨论方法,学生的想法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他们的讨论热情,教师不可以直接否定,而是要因势利导,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最好结论.如在讲授《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判断性思维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和兴趣去理解整篇文章.

再次,抓住其活泼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的可能.行为灵活性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讲授过程中,要尽量克服在课堂上作冗繁的讲解,要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们自己进行思考,把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分配给学生.如在《雪孩子》一文中“,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对相同的文章,或相同的主人公,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性,让学生们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文章中不同的情感色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觉理解,对雪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给予赞赏,对这种行为表示肯定,因而才能够体会到雪孩子救助了小白兔后的喜悦之情;而从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可以理解到了生命的可贵,体会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难过之情.在教学中激励小学生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多样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碰到问题,教师应积极地引导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同学间相互探讨交流,争取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这种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可以使其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


最后,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不持久性,从多种多样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事物和学习内容的注意大多持久关注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对同一事物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我们可以在进行基本知识的讲授后,让学生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对课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采取演讲,探究,举行小规模的竞赛活动,在这其中可以使小学生好胜并喜欢让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挥,对于学生每一点成绩进行鼓激励,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充分展现出来,给予表扬,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成功地获得知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乐观、进取、勤奋的品格.

上面所说的还只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对于具体的年级、具体的学生,还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根据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就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