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师生之间心理距离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61 浏览:33590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容和对抗的程度.

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方法

首先,要增强自我的吸引力,与学生达到心理相容和心理平衡.一个好的教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学识渊博、举止文明、通情达理、平易近人,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着一片爱心.对这样的教师,学生非常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影响力比较大,其内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较强.平常我们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就在这里体现.

其次,要研究学生,认识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工作,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生理、身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在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所教的对象,每一个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知识和智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留心进行研究,切忌一刀切,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凡做出成绩的教师,这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并形成一定教育教学风格.

再次,要克服师生之间认知上的偏见,掌握衡量人的科学艺术.师生之间认知上的偏见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心理距离的一条重要因素,教师应自觉地加以注意,努力克服先入为主、固定不变、以偏概全等思想.

最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实行师生心理沟通,以心换心,把学生的错误、缺点当做是教师自己的错误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基本要求.

二、消除师生间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由于年龄、经历和所处位置等诸多差异,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爱好、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容易产生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教书育人,就必须努力消除这种障碍.

1.提倡疏导,摒弃训导

新时期的学生思想工作要变训导为疏导.训导的生硬的,往往是在心理抗衡状态中进行的;疏导则是温和的,是在心理平衡状态中实施的.训导多如暴雨落地,只能打湿地表;疏导却似细雨滴物,浇根浇心;训导只能“治表”,疏导却能“治本”.

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喜欢抽象枯燥的说教,对政治淡漠.教师若动辄板起面孔来训导学生,则会收获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学生一旦处于“受管束”、“挨训斥”的地位,就会消极地应付教师,至多只是盲目地或机械地服从,没有对班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治安纠察”,那么,他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会受到师生间心理障碍的遏制.

教师要摒弃训导、提倡疏导.疏导不同训导、迁就,训导是压服的别名,迁就又是放任自流的代名词,而疏导才是思想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2.理解学生,发展个性

现在的青年学生,尽管个性各有差性,但他们的共性是:富细想、勇于追求、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关心祖国的前途,这正是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主体.他们在党的开放政策的启发下,对世界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了美的憧憬.他们在探索人生,不愿重复上辈人的生活模式,渴望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道路.总之,他们主观意识上的理想色彩较浓,喜欢“向前看”,常爱做向比较.这与常爱作纵向比较的中老年教师之间容易产生“代沟”.对于“代沟”的有无,众说纷纭.我则认为“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行在两代人之间表现出的思想认识和行事准则方面的差异.真有“代沟”是好事,“代沟”愈大,表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愈大.反之,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们的见解和思维方式一代代地雷同,世世代代都按照同一生活模式重复人生,都沿袭相同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社会现象,那么社会的进步就停止了.但现在以引用“代沟”一词为时髦,并以此来概括青年,以偏概全,不尽妥当.事实上,许多所谓“代沟”仅仅是不同的人生阅历造成的认识上的差异,或是年龄的不同造成的情趣上的差异.学校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师生要多接触、勤对话,彼此了解、相互理解.

了解学生是为了因势利导、发展个性、使之成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在社会急需人才的今天,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甚至要宽容某些学生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缺点.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表现某种程度的“弹性”,做到“三宽”,即以宽厚的情怀,宽容学生的某些不足,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思想工作环境.这样,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就有了安全感,不必谨小慎微,个性就能得到自由发展.

3.克服“偏爱”,一视同仁

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爱学生、不被学生依恋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一视同仁,绝不是偏爱.

偏爱是教师常见的一种“职业病”,教师容易对那些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听之信之,有时遇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失之公允.教师的偏爱还表现为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时的偏袒,其结果只能是激化矛盾,而且使教师情不自禁地卷入学生间是非的漩涡中,不能冷静地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失去了“旁观者清”的令人信服的裁决权.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了以下两点:愈是所谓“差生”,就愈需要得到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教师愈是偏爱谁,结果多半却是害了谁.被偏爱的学生容易滋生盲目的优越感,会不自觉地自筑与周围同学感情上的藩篱,造成自身的孤立;其他的学生又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冷落,会嫉妒“受宠”的同学,进而怨恨教师,师生间的心理障碍由此形成了.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愿望,只要引导得法,可使之焕发出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教师要做到学生一视同仁,还必须注意避免感染上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社会传染病”:看“关系”、“背景”,根据学生家长的地位和权势而采取对学生的亲疏、宽严等不同的态度.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有必要先净化自己的灵魂,万不能以世俗的势利眼光对待学生,这有助于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