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优等生的心理障碍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20 浏览:92198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现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经引起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促进“后进生”进步也已是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但是,我们在加强对后进生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对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因为优等生学习成绩突出,学习刻苦,表现很好,能力较强,遵守纪律,讨人喜欢,在教师心中是“美凤凰”,因此,少数先进的优等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不能正视自己的荣誉,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由此,我们认为,对于优等生,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优等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较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高,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应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会比其他的学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常会发现当学生一踏入社会,游刃有余地干了一番事业的却不尽是这些所谓的优等生,那些在学校让老师大为头疼的“差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丝毫不比他们差,甚至要远远优于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其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差生”过多的批评和对他们的漠不关心正好“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而我们对“优等生”过多的呵护,则“扼杀”了他们原本该坚硬有力的翅膀,使他们经不起风浪、受不起挫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是很低下的.因为他们人格、心理上的缺陷而使他们成为了“庸才”,这该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和悲哀啊.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养优等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优等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一、骄傲自满的心理

由于优等生一般天资好,较聪明,因此,他们处事往往坚决果断、争强好胜.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长期发展下去,容易形成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心理.这些学生成人后容易形成刚愎自用、不顾他人的性格,危害很大.正是由于这一点,容易使他们形成虚荣、怕犯错的思想.

二、爱好虚荣的心理

优等生在班集体中处于骨干的地位,他们深得老师的信任甚至偏爱.有的家长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在公众场合夸耀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故盲目自信、沾沾自喜,产生了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这一点,是大部分优等生的通病.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有一次我们做了一道数学题,这个同学做错了,老师纠正答案时,他非常不服气地说:我的也对.当老师让他讲讲他是怎么想的时,他却说:我爸爸就是这么讲的.应该说,经过试做同类型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这类题,这个同学也同样掌握了.可是,当老师让他再看看他做错的题目时,他还是不肯认错.看得出,虚荣心在起作用等后来,他的爸爸有一次来学校办事,见到我说起了这件事:当天晚上回家后,孩子大闹一场:“爸爸讲错了题让我丢死了了,我再也不听爸爸讲题了.”这位爸爸叹着气说:真是教不了了.有对自己的知识不足的无奈,也有对孩子哭闹情绪的无助.听了这些话,我想:虚荣心会害了孩子一辈子的.这以后的教学中,我在班里进行了优等生的虚荣心调整.我发现,班里几个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有的音乐方面不如其他学生,有的在绘画方面不如别的学生等抓住这些学生的弱点的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学习较差生的优点,这可是个一箭双雕的好机会!在以后的班级活动中,我注意加强了扬长避短、认清自我、共同发展的活动.如组织歌唱比赛、板报比赛等能表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又能发现别人长处的活动,使那些自认为自己了不起的学生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发现了自己的缺点,能正确认识他人和自我,克服虚荣,更好地发展自我.现在,我们班里的学生基本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同学了.当然,帮助学生克服虚荣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每一位老师的努力.

三、嫉妒他人的心理

嫉妒心理是优等生惧怕和仇恨别人优于自己的一种心理反应.由于经常受到师长的表扬、同学的赞誉,某些优等生自觉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甚至仇恨别人超过自己.倘若师长夸奖别人,他们就会眼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心理有损身心发展,更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今年的祝沟镇乒乓球比赛中, 我班的三名学生乒乓球打得不错,他们不分上下,学生甲得了全镇第一名,学生乙得了全镇第二名,学生丙得了全镇第四名.教练大力表扬了三个孩子,并要求回去继续操练,镇里还要举行复赛.三个孩子热情很高.后来学生乙哭着去告诉教练:“老师,甲不跟我打乒乓球,他也不让丙跟我打,他只跟丙打.”教练跟我谈了这件事,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他是怕乙超过自己.我们一起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我们告诉他:“第一,要正确看待成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第二,与好的对手练习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训练质量,可以互相提高训练水平等”我们举了好多类似的事例,经过我们的一番交流,学生甲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与乙进行练习,三人的球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三个孩子相处得非常好.

综上所述,加强对优等生心理障碍的防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切不可等闲视之.我们一定重视优等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优等生及所有的学生都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德育内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