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不得不关注的心理隐患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92 浏览:144528

“你准备为孩子选哪所高中”这曾是家长们最常谈论的话题,但现在,这个热门话题在不知不觉中已转变为“你准备什么时候让孩子出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学生出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凡有点办法的家长纷纷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国外.据调查,全国低龄留学生的数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留学生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0岁,而在所有自费留学人员中,中学生留学比例已达留学总人数的70%以上.

在家长眼中,用几十万元人民币送孩子出国无异于给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金光大道.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踏上这条坦途.结果真是这样吗看看下面真实的临床案例,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认识.

个案一:环境不适应

导致行为情绪问题

因为看到同事们纷纷把孩子送出国,小凯父母也动了这个心思,把小凯送到澳大利亚的姨妈家,让小凯在国外读高中考大学.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小凯就执意搬出去与几个中国留学生租房合住.此后,小凯父母频频接到学校通知,要求父母赴学校面谈.匆匆赶到澳大利亚后,小凯父母才知道,小凯经常无故旷课、多门考试不及格甚至根本不去考试!经盘问,小凯说出了心里话:住在姨妈家不开心,姨妈家在郊区,人烟稀少,连打篮球都找不到伴儿,所以才与同学租房合住.同住的几个孩子英语都不好,上课吃力,后来大家索性不去上课,成天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由于不想中途放弃,小凯父母决定让小凯继续留在国外,每天用监督.本希望至少可以把高中读完,谁知小凯非但不上学,还谎话成篇哄骗父母.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小凯回国.刚回国时,小凯非常高兴,但没过多久,就开始郁郁寡欢、自卑、不愿出门、暴躁发脾气.原来,当年小凯的同学早已进入大学,而小凯却要重读高三.看见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如今都此自己强,小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最后只能向心理医生求助.

个案二:过度学习过度孤独

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出国后都一味贪玩,有的孩子明白家长付出辛苦,读书非常刻苦.媛媛就是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高三毕业,她没有参加高考,被父母直接送到了加拿大上大学.在加拿大,媛媛很自觉,学习非常用功.因为课程多,英语差,她不得不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要强的媛媛从来不玩,不逛街花钱,也不交友.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顺利地通过大一大二的考试,多门课程还获得A或B的好成绩.父母非常欣慰.在媛媛大三时,父亲特意去了一趟加拿大,带媛媛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但刚把父亲送上飞机,还没离开机场,媛媛就出现状况了:她突然感到非常不安全,觉得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还有陌生人跟踪自己,并且平空听到有辱骂自己的声音.媛媛惊恐万状,既不敢回学校,也不敢打求救,一直躲在机场附近一个没人的角落里,直到第二天被人们发现,被直接送入当地精神病院.后来,媛媛被家长接回国,在北京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需住院治疗.

个案三:心理压力大导致神经性

贪食厌食等心理生理问题

应该说,单就学习来说,小月留学的表现还是令父母引以为荣的.高二时,小月的父母为她联系了新西兰的全寄宿女校.在寄宿学校里,小月不仅得到老师的悉心照料,平稳地度过了最初的适应阶段,高中毕业还考取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并获得奖学金,自己挣到了上大学的学费.在新西兰上了一年大学后,她又自己联系转到美国的名校.每年不但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她还充分利用时间,修到了双学位.这是一个留学生父母们向往的成功例子.但是只有小月清楚,得到这一切她所付出的代价.刚到新西兰时,因为环境不适应、孤独、学习负担重,她自我要求又高,更增加了心理压力.每天睡觉前,小月都要坐在床上,抱着巧克力罐子大吃特吃.半年内,小月速胖了十五六公斤.她虽然靠食物帮助度过了最初的文化休克阶段,但从此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养成了必须靠吃东西来缓解压力的习惯.因为太胖了,小月又不得不减肥.于是,小月陷入“吃”的怪圈中:一方面控制不住地吃很多食物,一次可以吃六个汉堡,每次都吃得快吐了还强迫性地往嘴里塞食物;为了不长体重,吃完后又去卫生间,想办法全部吐出来,患上了“进食紊乱”综合征.

低龄留学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

1 文化休克.所谓“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陌生的、不了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由于不适应、缺少支持而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文化休克发生于各种年龄,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弱、情绪波动幅度大,更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2 青春期特点.青春期是一个叛逆的时期,是青少年反抗权威、寻找自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自我怀疑,喜欢挑战规则,喜欢干一些“出格”的事,同时又格外需要理解、认可和引导.即使在父母身边,这也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何况,孩子远离亲人,独自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要承担语言、学习、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压力.各国一般不主张高中阶段的孩子留学就是这个道理.

低龄留学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 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常见的为逃学、撒谎、打架、参与犯罪、吸烟、吸毒、或者网络成瘾,有时则会是与性有关的行为,如同居等.行为问题往往伴随不良情绪,如第一个个案中的小凯.

2 精神障碍.情绪思维明显偏离正常,过于严重就成为精神障碍.如第二个个案中的媛媛.症状可以是逐渐显现的,也可以长期不暴露,突然出现.如果孩子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失眠、没兴趣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要想到抑郁症的可能:如果出现幻觉或者无端被害的想法,就需要排除精神分裂症.

3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问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可出现一些生理问题,如哮喘、脱发(俗称鬼剃头)、偏头痛、神经性皮炎(俗称牛皮癣)、腹泻、月经紊乱以及进食障碍(贪食或厌食),或者无缘无故地晕倒等.一旦孩子有上述表现,就提示应该进行心理减压了.

如何避免“留学心理病”

(一)出国前要给孩子打理“心理行囊”

1 与孩子诚恳地谈一次,了解孩子对出国的真实想法.有的孩子不愿意出国,但家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安排一切.这种情况下,与其违背孩子意愿,强行把孩子送到异国他乡,让孩子在委屈、孤独及反抗中度过不快乐的青春期,不如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里自由发展他的天性.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即孩子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可能会说自己想出国,但是出国的理由是“爸爸妈妈想让我出国”、“班里同学都出国了”,或者觉得“国外没家长管,好玩的地方多”.如果得到这样的答案,无论出国程序进行到哪一步,恐怕都应该重新考虑.

2 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外的生活.多与孩子一起收集和国外生活相关的信息,与孩子一起拟订一张“如果遭遇困境如何应对”的清单.这不仅是给孩子准备一套“救生衣”,在共同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会对国外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支持.这种美好的感觉也许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留学生涯,在孩子无助动摇时给予他信心和力量.

3 必要时请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一次心理评估.有的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气质上容易忧郁;还有的孩子在国内就有行为问题,自制力差,迷恋上网.这些孩子就不适宜出国留学.不宜出国的孩子还包括:极度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退缩、幼稚,智力比同龄人落后的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疾患的孩子.

(二)出国后要继续给孩子补充“心理维生素”

1 通过电信或者网络,定期地及时地与孩子联络.可以适当地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但不要事无巨细地去盘问.很多时候,孩子打诉苦并不是真的需要家长给予什么建议,而是希望得到情感支持.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讲他的学习、生活,分享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即使急于指导,也要等孩子说完再与其探讨.

2 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学业上,应鼓励孩子多参加当地社团.单调的重复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国外生活毫无乐趣,要么疲劳过度,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要么对留学极为反感,中途就吵着退学,家长不同意就逃学撒谎.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当地文化与社会生活,尽量让生活丰富有趣.

3 允许孩子放弃.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父母和孩子都不希望半途而废.但如果孩子的确不适应国外环境,并且已经出现抑郁、焦虑、失眠、自卑等心理问题时,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坚持.曾有国内知名教授的孩子在国外大学的报道.那孩子因为拿学位无望,家长又不允许放弃,于是孩子最终放弃了自己.在孩子出国前,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家,永远是他回归的港湾,从而给孩子一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