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促进物理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81 浏览:45652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期间,在这一时期,他们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也在逐步加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和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教学手段.

1.利用中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导言设计,设置悬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一般在课题正式开始讲述之前,教师可通过设问,提一个学生感兴趣而又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在他们的脑中形成《悬念》,学生由于急于知道答案就会产生一种迫切的学习愿望,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必要的心理铺垫.列如在讲到《光的波动性》时,教师先介绍惠更斯与牛顿的两学之争,然后发问: 惠更斯与牛顿他们二人所提出的学说,到底谁是正确的呢?学生都知道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大部分学生必定认为牛顿的学说是正确的,这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牛顿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这一次,牛顿所提出的微粒说却是错误的.为什么牛顿的微粒说是错误的呢?带这样的疑问引入新课,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集中精力想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就相当良好了.


介绍物理发展史,对学生也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课本上为数不少的物理定律、定理、方程等理论,以及众多的物理量、常量及其单位的名称等,常常是一著名的科学家姓名来命名的.之所以这样的记载和表述,是为了后人永远铭记那些在科学发展史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人.另外,课本上还对一些卓越和著名的物理发明家的生平、科学发展或发明的年代及其贡献意义,也做了相当篇幅的介绍,目的是为了后人学习发明家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情操、坚忍不拔的研究毅力.教师应该用唯物史观去分析科学的进化史,激发、启迪学生学习的动力.

2.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是由于他们听了闻所未闻的是和见了前所未闻的情景而产生的,一旦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对事物的发展结果他们就会主动地想去探究,这样的学习就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了.因此,在教学中很好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就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效益.列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理》时,到讲到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卫星的引力及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同种性质的力时,发现部分学生的表情发呆,就意识到他们对所讲的内容兴趣索然或听不出所以然.此时教师可临时穿插一则趣事:地球是圆形的,我们站立时头朝上;检测设在地球的另一边也有人站立,那么这个人相对于我们来说头是朝下的,为什么他不会觉的不舒服或者掉下去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当讲完这则故事时后,学生的精神明显振奋了起来,这是再向学生讲述万有引力定律是就水到渠成.

3.利用中学生求动心理

中学生爱问好动,具有<好动手、好发问、好看图>的天然素质,而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作为教师,应多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参观物理展览室

根据中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带同学们参观本校物理展览室,通过同学们自己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教师的逐一作简要的介绍,同学们群情振奋,对物理的趣味性、实用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试验中的各种现象、结果对学生最有吸引了,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

列如讲《力的分解》这一节,当教师讲到《分力不一定比合力小,分力有可能大宇合力》时,有部分学生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教师可当场演示实验让事实来说话,是按方法如下:取一细棉线,一端系一称坨,手捏住西线另一端,将秤砣提起,细线不会断,这是细线承受的拉力为秤砣的重力,接下来将秤砣放在细线的中点,让一同学拉住细线的一端,教师在缓慢的拉动细线的另一端,当秤砣两端的细线的夹角到达一定大小时,细线突然断掉,说明这时细线承受的拉力比秤砣的重力来的大.

再如自由落体的教学中,几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本事教师演示,我发现这样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于是,我改为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索精神,并可让学生体会到《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具有科学的态度.

(3)重视课外实验

在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也能很好满足学生求动的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列如教师在上完《平抛物体的运动》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用卷尺测量玩具射出的速度》.这个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只有卷尺和玩具,比较容易找到.通过亲手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由深刻的印象和更进一步的理解.可见学生的实践对促进他们的学习大有益处.

4.利用多媒体手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出现,是学生获取信息变得相当容易,教师不再是权威,传统的《一更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利用现代辉教育技术,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根据实验表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种感官的刺激,还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目标导学,可以有效的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培养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参与

中学时代,学生的成人感,独立也是和自尊心也在逐步加强.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经验不丰富,考虑问题不周到.因此作为老师应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认真启发和引导,是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

(1)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要有耐性,平易近人,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不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教学气氛紧张,而是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用命令式的说教法不强调学生按教室布置的模式学习和生活,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标.例如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以鼓励,尊重他们的意见,给每个学生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并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有不同的见解,展现个性.这样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效果的目的.

(2)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出现自卑,畏难情绪.这时,可通过交流,谈心.批改作业时简短的评语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客观看待学习困难和学习成绩,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并在教学中默契配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病机以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进行正确,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投入学习,定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