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与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16 浏览:155502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能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环境适应、健康人格、心理卫生教育等.

【关 键 词 】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教育;重要性;内容

心理素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意向和态度包括思想品德与审美素养, 二者密切相关,人们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意向和态度,不同意向和态度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在整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核心作用,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心理教育,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是高教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选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能否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完成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1.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好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怎么发表展相一致的良好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冒风险、顽强拼搏、自信乐观、能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因此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与市场的空前繁荣,同时又带来了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加复杂,给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因素越来越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变快,产生了紧迫感与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心理的失衡;个人本位的强化加深了某些人的孤独与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进而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等等.凡此种种,对充满竞争而多变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各种困惑、迷惘与不安,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再加上他的年轻,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与意志各方面都不成熟,出现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多,有数据表明其机率高达20-30%,且有增无减,表现为焦虑、烦燥、孤独、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均衡与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而多种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又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2.重视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这无疑十分重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新的形势对人才、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求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而且也要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心理教育已凸现出来,人们所有精神活动都以心理活动为基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3.增强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所必备条件.大学生要有持续有效的智能活动,人格的全面均衡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然而,大学生处在心理上基本成熟,而生理上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经常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求知与辨别能力、竞争与求稳、以及性冲动与情感压抑等方面的冲突一直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重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上,陷入多难的境地.这种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合理有效地疏导和解决, 长久之后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学一年级刚由高中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而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都受过家长和老师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依赖性强,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在大学里的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的挫折,使一些人难以忍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有的退学、出走、心理扭曲、精神失常、等.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

心理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心理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防治心理疾病,促使人格的完善与平衡发展. 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


(1)智能发展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与过程,使学生、家长、教师了解人的身体及智力结构,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及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以及专业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浓厚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信念、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其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才, 应让大学生们了解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作用,了解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和培养方法,尤其是要注意情绪、情感的变化特点及成熟标志,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经常保持良好而乐观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任何人并非生活于空中楼阁之中,而是生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社交圈中并在其中成长、发展、工作、学习、生活.在当今开放和市场繁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际关系日益扩大,它直接影响了人的思想、行为、情绪、观念.要取得学习与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性化的组织协作能力.我们要教育学生认清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特点,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换位思考,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班风学风建设,主动置身于集体之中,与他人和睦相处,主动关心他人与自己,形成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4)适应环境教育.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衡量内容.要教育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实事求是地了解社会现状、变化发展规律趋势特点,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关心社会, 接触社会,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修正自己不切实的幻想,以个体适应群体、适应社会和环境,迎接现实的挑战.

(5)健康的人格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种渠道使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了解学生自身性格的特点、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优化学生的气质,培养开朗、活跃、热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品质,克服自卑与孤独,远离偏见狭隘与自私,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形成自信、自珍、自爱、自尊与自救的健康的人格.

2.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

(1)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卫生是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手段,是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障碍的综合学问.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不健康不再是身患疾病的人而更主要的是心理的不健康.因此,不健康的群体十分大,多数人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那么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要教育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了解心理卫生与日常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的关系,了解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正确途径,掌握化解心理冲突, 调节心理矛盾,形成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2)挫折教育.挫折是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可能采取不理智的反应,如攻击行为,自毁行为等.要教育学生知道挫折对人辩证的影响,挫折产生的原因,受到挫折后理智地选择解决办法,使得学生懂得人是在战胜自己的挫折中成长的,懂得逆境成才的道理,教会学生喜欢挫折,在挫折中培养出人的耐受力、积累生活经验、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3)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其防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心理异常产生原因,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类型及表现,懂得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心理治疗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学会初步鉴别自身及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主动求助于专业机构和咨询人员,缓解症状,从负面影响中尽快解脱出来,防止恶性循环,学会科学地对待各种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 张伯源等.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肖文斌,石国兴,王德林.素质教育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罗建远(1977-)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和援助、教育管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