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剽窃2016年第6期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0 浏览:8622

编辑者:

柳溪 [最大贡献者]

2010-01-14

陶花园 2010-02-11

“心理剽窃”(plagiatpsychique)是非文学性语言的剽窃,指的是作家在写作同一场景时剽窃其他作家写作该场景的创作心理而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或有意识地剽窃别人的写作创意进行更好的创作行为.因为在文学上难以定性为剽窃,所以将其称为“心理剽窃”.

玛丽•,达里厄塞克和卡米耶•,洛朗斯皆为法国文坛当红女作家,却结怨甚深.玛丽•,达里厄塞克出版的小说《汤姆死了》,以第一人称刻画四岁幼儿夭亡后,母亲悲伤十年,才能接受丧子的现实.卡米耶•,洛朗斯随即指责玛丽•,达里厄塞克“心理剽窃”,称书中所写丧子之痛,来源于她写的回忆录《菲利普》.但是玛丽•,达里厄塞克坚决否认剽窃,称写此类小说不必非要有亲身体验,并反讥卡米耶•,洛朗斯的指控“卑鄙”.此事迅速成为事件性话题,“心理剽窃”亦成法国文坛的新兴术语.两人共同的出版商―POL老板保尔•,奥特沙科夫斯基•,洛朗斯则站到玛丽•,达里厄塞克一边,对卡米耶•,洛朗斯的言论大为不满,并通过《世界报》公开宣布,从此不想再为卡米耶•,洛朗斯出书.他告诉《世界报》:“指控别人剽窃,就是对其作家身份的否定.”

“心理剽窃”案例

创意性心理剽窃

在纳博科夫最有名的小说《洛丽塔》问世之前,曾有一篇标题为“洛丽塔”的18页短篇小说,写的也是一鳏夫与少女的畸恋,被收入在一本现在早已写不到的德国短篇故事选集里,作者署了一个检测名海因茨•,冯•,里奇博格.一位学者隆•,罗森鲍姆推演分析道:纳博科夫写作《洛丽塔》时有意识地“剽窃”了里奇博格的作品.倘若一部作品真的是在“剽窃”的心理背景下写成,那么纳博科夫则是以剽窃的方式成名了.


场景性心理剽窃

玛丽•,达里厄塞克的小说《汤姆死了》被卡米耶•,洛朗斯指责为“心理剽窃”,称书中所写丧子之痛,脱胎于她1995年描写丧子之痛的回忆录《菲利普》.其实《汤姆死了》里只有一句话,能在《菲利普》中找到字句吻合的对应,即悲恸中的母亲所言:“我不想要另一个(孩子),我只想要他,一模一样的他.”而这句话,凡是丧子之母皆会如此表达.玛丽•,达里厄塞克说,她自己的妈妈也曾在失掉一个孩子后,说过同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