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青少年心理规律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93 浏览:129036

【关 键 词 】广西青少年 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30-09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期的年龄划分

(一)心理学中不同界定标准对青少年期的划分

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看,由于存在着多种青少年期的界定标准,如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等,直到今天,有关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仍存在分歧. (见表1)

不难发现,尽管界定青少年期所采用的标准不同,但起止时间都非常接近.例如,采用生物标准和法律标准所界定的青少年期的起止时间就基本一致.一般而言,青春期开始的时间为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个体开始获得生殖能力则意味着青春期的结束.在大多数国家中,法律规定十二三岁个体进入少年期,在十八岁左右获得法定的成人资格.但是,有的界定标准之间差距较大.例如,以完成正式教育作为青少年期的终止时间和以生物学标志确定的青少年期的终止时间会相差数年之多.

另一方面,上述青少年期的不同界定标志的稳定性也是不同的.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以及人际关系的标志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的一致性.而教育的、文化的以及法律的标志则受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年限差异会相当悬殊,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青少年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年限要长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这样,以学校教育结束的时间作为标志,会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个体青少年期的终止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2岁至17、18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其中11、12岁至14、15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又称青春期;14、15岁至17、18岁称为青年初期.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对青少年期的界定更为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11、12岁至21、22岁,这大致相当于人生整个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十年.

(二) 不同学科领域对青少年期的划分

1.医学和儿童少年卫生学领域.多以青春发育期的开始作为童年向青少年转变的年龄,一般规定为 11~12岁.由于女孩的性成熟过程要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这个转变年龄更精确地说,女孩应该为11~13岁左右,男孩为13~15岁左右.女孩到16岁左右其子宫发育完全,男孩到16~17岁其前列腺迅速成长并开始遗精.至此,青春发育期基本结束,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比如,女子的身高一般要到18~20岁才停止增长,男子的身高要到20~22岁才停止增长.所以,一般认为青春期年龄为11、12岁~16、27岁,青年期年龄为16~17岁到23~25岁.

2.教育学领域.多以学制为依据,参考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标准,把儿童进入中学作为青少年期开始的转变年龄,一般规定为 11~l2岁.把初中阶段划为少年期(11、12~14、15岁),把高中阶段划为青年初期(14、15~17、18岁),把大学阶段划为青年中晚期(17、18~22、23岁).

3.生理学领域.同医学和儿童少年卫生学领域有相近之处,主要以生长发育变化、生理机能变化作为划分年龄阶段的依据,但划分结果略有不同.“苏联年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问题第七届学术讨论会”提出的个体发育年龄分期模式中,将少年期男子定为 13~16岁,女子定为12~15岁;青年期男子定为17~21岁,女子定为16~20岁.一些权威的年龄生理学家则认为青年期开始于17岁,结束期男女有别,男子为22~23岁,女子为19~20岁.

4.社会政治思想工作领域.不仅要考虑上述种种因素,还要考虑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状况,因而划分年龄阶段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共青团工作,团龄期限规定为 14~25岁,超龄团员的期限规定为28岁,少先队队龄期限规定为7~14岁.这就是说,把少年前期的孩子和小学儿童合在一起,归为少年先锋队的工作范围,把少年后期的孩子和青年合在一起,归为共青团的工作范围.如果把超龄团员和团外青年都算上,这个年龄区划分范围还要更大些.一般来说,直到30岁左右都可以算作青年工作的范围.

5.文学艺术领域.随社会习俗的变化、作家观念的不同,对青年期的转变年龄和时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我国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把 15岁看成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转变年龄,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曲中把 15岁作为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变年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少年》中的主人公则已满20岁.至于青年期的结束年龄,一般都认可为30岁左右.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学生脱离儿童期的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他们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生活的复杂情感.这是进行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青少年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爆发状态,且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在基础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异常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对广西2000名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2.5%的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稳定,11.3%的学生认为自己敏感多疑,42.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存在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鉴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多数青少年期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参加一种或多种自己感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交友范围.他们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认为朋友的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的利益,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青少年大多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少数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顾社会利益,搞结帮团伙活动,结果误入歧途.

(三)意志逐步确立,但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之中

坚毅顽强的意志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表现为:(1)具有自觉性.大多数中学生和自己小学阶段相比,自觉性明显得到增强,会自觉遵规守纪,自觉学习和劳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2)具有坚持性.大多数中学生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3)具有果断性.很多中学生无论做任何事都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毫不拖泥带水.(4)具有自制性.绝大多数中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己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学生的意志发展还不完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1)想得浅,想得近,不深刻,不长远.(2)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3)内部调节能力不强.(4)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四)智力发展日趋成熟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喜欢与人争论,爱发表议论,爱提意见和建议,遇事容易追根求源,但有时固执已见,不易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理解性记忆取代机械性记忆.求知欲强,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由于求知强,有时会产生嫉妒现象.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的发展,富于理想和幻想,有些脱离实际,追求的目标期望值过高,出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的问题.观察力和记忆力有了更好的发展.总之,上学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黄金年代”.

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是能够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性格、情感、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能与朋友沟通心灵,友好相处.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 人心情开朗.心境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有稳定的情绪,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

(一)第一阶段

心灵地图(0~6岁):这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此6年形成了决定人生基础的心灵地图:是博爱还是自私,是宽容还是狭隘,是孝敬还是贪婪,是仇恨还是尊重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其价值观及思辩、区分能力都没有形成,只是一味简单地模仿,听到什么学什么,看到什么模仿什么等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因此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注意,或者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身体长好就可以了”.这些家长忽略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启蒙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通常孩子较为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3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与之同步,孩子的显意识记忆能力也形成了.比之更早的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潜意识具有非常强大的储存记忆的能量,这种能量既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有的孩子脾气暴躁,这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急性子或缺少耐心有关.有的孩子一旦离家就表现拘谨,在考试时表现出极度紧张,这和孩子相对孤单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们的父母忙往往于工作,他们与其他孩子间的交往较少.

父母的言行举止就像烙印般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烙印越来越清晰.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养不教父之过”“母仪天下”,更能说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养不教父之过”:这并不是指父亲不教育孩子就是过错,也不是倡导每一位父亲都去当老师,而是指男女有别(男为阳刚、女为阴柔),男人是意志、力量的化身,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如果孩子长大后意志力薄弱、不坚强、轻言放弃、不思进取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没有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质. “母仪天下”:指的是从母亲的仪容、仪态等就能看到普天下人的素质.孩子年幼时对母体的依赖性非常强,他们与母亲接触最多,因为没有区分能力,通常会全盘进行记忆、模仿.若孩子长大后缺乏礼仪、风度等,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母亲使孩子看到的是不重仪容的形象和没有风度的举止,听到的是没有教养的言语.

(二)第二阶段

个性特征(7~12岁):男孩果敢、坚强、刚毅等女孩温柔、协调、平和、灵巧等,12岁左右,孩子渐渐形成独立意识,初具辨别能力.许多孩子此时会表现出对抗、逆反或封闭等萌芽状态.

比如说,在幼儿园时期,小朋友的交往和游戏活动通常是不分男女的,孩子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可一到小学,我们马上就会发现男孩与女孩出现了扎堆的现象,同学间的交往及游戏活动自然有了区别,即男女有别.

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以为孩子还小,疏于教育或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管得太严或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两个极端等他们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并没有分析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成长及行为特征.所以,到了小学末或初中时,孩子就出现了叛逆的倾向,如网瘾、早恋、吸烟、酗酒.当父母想加以严管时,孩子则极度反感甚至对抗.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思辩能力,开始有自己的个性与想法,更需要父母与其进行耐心沟通,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孩子走向极端、异端.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竞赛,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竞争意识、求胜意识及团队合作(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所不可或缺的.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性心理教育及性生理教育都需要得到重视.孩子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产生恐慌,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所以用“封锁”的手段是不现实的.父母一定要多抽时间,和孩子交流,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鼓励并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及行为习惯.

(三)第三阶段

价值体系(13~18岁):此阶段是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其未来的前途及幸福源自于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从父母处继承.

价值观通俗点讲就是判断人与事物好坏的标准.很多孩子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所以不知道珍惜.其实这不是孩子本人的过错,而是他们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劳动体验,并不知道金钱并不是来自于先天的继承,而是来自于后天的艰辛的劳动创造.

很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也很少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孩子的活动,他们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其独立意识相对薄弱,渐渐被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惯出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父母总是怕孩子摔坏了、雨淋了、日晒了等尽管知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但在现实中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因而种下了孩子日后“高分低能”的因.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基本长成,适当的劳动体验能培养其独立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劳动锻炼,通过一些行为教育、体验活动,让他们真正知晓金钱的来之不易,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进行价值观与财富观的教育非常重要.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财富传承教育与价值观的根植,我们就不会为10年后的企业接班人问题犯愁,我们也不再困惑于财富的延续.孩子对财富的问题出现认知偏差,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钱没有特别的概念,因为平常从父母那里得到钱太容易了,所以他们才不会重视.

中学生时期,孩子的分辨能力初步成型,思维判断能力也正在形成中.因此,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尤为重要,必须让孩子进入到独立启蒙阶段,即有针对性地培育孩子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进行财智的体验式教育,结合建设银行的财富卡,举办一系列与青少年的素质成长、财智参与教育相适应的活动,同时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缩小代沟差距,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四)第四阶段

情绪能量(高等教育及职业生涯):此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协调人与事务的能力,帮助孩子独立成长,与时俱进,应对和处理问题,而不是父母包办一切.很多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或情商低,面对挑战或困难时,往往表现为放弃、沮丧等.可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成熟感刻不容缓.这个阶段标志着完全成熟的心理,他或她必须独立地面对人生的一切问题.适应能力与情商是该阶段培养的重点.

四、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轨迹

青少年期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其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青春期悄然而至.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渐渐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将由一个依赖于成年人抚养和教育,主要按照成年人和社会所制定的规范生活的孩子,逐渐转变为能够独立生活、自主从事各种活动的成年人.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定下了基调.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习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养成和发展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青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需求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求层面,开始讲究服饰,对课外读物和学习用品的需求增多,层次提高;在精神需求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期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和冲动.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明确,大多数学生能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当成自己学习的动力.他们的成就动机与交往动机逐渐增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兴趣渐趋稳定,爱好逐渐广泛而深入.在理想方面,青少年初期会刻意模仿理想中的榜样和楷模,到了晚期逐渐走向现实和定型.就理想的内容而言,青少年的理想往往充满浪漫色彩,大多是一种蒙胧而美好的憧憬与向往.青少年的理想由于只是一个雏形,所以不太稳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也为我们实施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青少年时期是气质定型的关键时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他们的气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班级地位的改变、重大的人生不幸或者机遇的不期而至、家庭的解体或重新组合、社会制度或风气的巨变等都会使青少年的气质有所改变.青少年已经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了行动的自觉性和一定的目的性,基本掌握一些行为规范和处事标准,他们的行动已带有鲜明的、独特的个人色彩,其性格特征和表现已趋于稳定和定型.

关于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及其动力机制问题,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大多是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考察的,概括地说:先天遗传素质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只是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格的发展又是通过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之中实现的.

五、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知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混混沌沌、人我不分、物我不分,大约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直呼自己.到了学前期,3~4岁的幼儿开始产生自我评价,4岁左右有了自我体验,4~5岁的幼儿出现自我控制行为,其独立性、目的性、自觉性得以发展.到了学龄初期,儿童会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从道德原则、主观动机等方面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到10岁左右,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发展.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产生质变,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能反映和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少年开始关心自己,注意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解自己的特点与人格的愿望.步入青年初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极为看重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他们能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反省,以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教育自我,有意识地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消除不良的人格特点.到了青年晚期,自我意识已经成熟,他们努力实现“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有机统一,他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我、塑造自我、健全自我,能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评价和看待自我,能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自己的人格倾向与人格心理特征.随着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程度的加深、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青年人的人格趋于成熟和稳定.

大学生在心身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与中学生相比,他们变得相对沉稳、平静、自信、乐观和宽容.据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已渐趋稳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大学生活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独立地评价自我,独立地看待权威、集体和社会,独立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广泛性,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容貌和仪表,而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气质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少人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世界观是否已经形成.

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概括性,能对自我进行理性、辩证和定性的思考.

4.大学生自我反省的水平得以提高,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能自己或借助他人的帮助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我调节.

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时会出现碰撞,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也会产生冲突,有时得不到同学或老师的理解或认同.

六、青少年人格的特点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有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我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狂飙激进,行为偏激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讲过:“青年期是一个的危险时期.”自青春期始,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发展,使得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生活信念,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对环境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学者沙莲香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并不与身体的发展相等.一个身体成熟的青年,其在心理方面未必达到成熟的程度,因为心理能力依赖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知识的熏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分散.儿童进入青春期,常呈现一种不安静的状态,因为身体的变化,他们的兴趣已改变了方向,但他们尚未发现新的有趣的事物.因此,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一会儿又想干那,却无一件事情能使他们真正满意.

2.在功课方面并无显著的进步.与小学生相比,他们在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功课内容及深度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

3.对事物的评判不合逻辑.大多数青少年由于受经验不足、认识有偏差以及错误的见解和信仰的影响,他们往往是有成见与不客观的思考者,对任何事物常常与人作不成熟的辩论. 4.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进行不成熟的批判.青少年由于涉世尚浅,故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如公平、正义、忠心、勇敢、牺牲、相爱等,常进行不成熟的批评或判断,有时会将谬误当作真理.

5.耽于幻想.青少年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所以,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他们常有抵触情绪,甚至反对和敌视,经常在白日梦中想象或补偿其实际的成功.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时期较任何一个时期都为紊乱,青少年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由于内在的紧张而造成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有的变得冷淡抑郁,有的暴跳如雷,有的沮丧沉闷,有的烦乱焦躁.青少年由于某些内分泌腺的变化,致使他们情绪紧张,使他们每天都可体验到强烈的惧怕、愤怒或爱,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青少年虽然比小学生在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其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不成熟,仍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在社会行为方面,青少年已不满足于狭小的家庭圈子,感觉家庭生活单调乏味,与父母的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亲子关系渐趋紧张.他们喜欢加入一些小团体,如果择友不慎,就会招致危险和麻烦.多数青少年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渴望畅游爱河,但实际而繁重的课业与浪漫温馨的情爱很容易产生冲突,他们有时会因年幼无知而早尝苦果.

尽管青少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憾,但成年人应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对待他们,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认为他们“不可救药,难以对付”.他们尚处于成长的阶段、发展的时期,表现出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实属正常现象.青少年热情奔放、充满朝气、肆意、精力充沛、敢于幻想,不愿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这些是其所独具的亮点,值得珍视,应该鼓励.

(二)变幻躁动,爱走极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的认识、评价和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透彻,往往我行我素、飘忽不定、以偏概全.青少年自我调控能力欠缺,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和两极性,变化不定,好走极端.

德国心理学家贺林渥斯曾形象地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即所谓心理上的摆脱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这使得青少年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从而能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同第一次生理上的“断乳”对儿童而言是一次危机一样,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次危机,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著名心理学家彪勒根据心理发展的倾向,把青年期分为两个时期:青年初期(也叫思春期)和青年后期.她认为,青年初期的心理倾向特点主要是否定,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反抗、执拗、粗暴、见异思迁、懒惰等.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对什么都怀疑,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总有一种胡闹的.所以,这一时期又称否定期或者反抗期.随着青年人日趋成熟,这种否定情绪会逐渐被肯定情绪所替代,他们会渐渐变得稳定、自信、有所节制.

德国学者舒里安在《青少年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许多人来说,青少年首先是给成年人制造麻烦,成为社会负担的一个群体.在成年人看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乖”.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顶撞父母和教师,甚至进行,反抗成年人给他们定下的种种限制.成年人的要求、期望会落空,大孩子的过分举动、越出雷池行为则愈发变得频繁.青少年的“危机”显然被看作反抗的行为或受压抑的情绪,被看作由于寻求同一性而产生的危机,由于青春期状况(即一方面已不再是小孩子,另一方面又尚未成年的状况)而产生的危机,或者被看作因摆脱父母而产生的危机.在青少年时期,正常变得不正常、连续变为断续、稳定转为不稳,内心出现矛盾,客观世界处处使他们感到紧张,需要平衡他们的焦躁与惶恐.青少年渴望抛头露面、张扬自己,常出现越轨、迷向和偏离行为.青少年由于自控水平差、辨别是非能力低,为了寻求刺激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便会无端动武、大喊大叫、喧哗聒躁、损坏公物、打架斗殴、情绪失控;有时,又会因一点儿挫折而心灰意冷、冷漠无情、破罐子破摔等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让人捉摸不透、迷惑不已.

当代青少年常有一些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比如:学习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早恋、逃学、离家出走、厌学、说谎、烦躁不安、孤独、自卑、嫉妒、逆反、冷漠、、盲目“追星”、吸烟、喝酒、聚众打架、犯罪等.这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些问题毕竟是青少年群落中少数人的问题,大多数青少年还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应该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必要时还得严厉惩处.对大多数青少年,应适时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尽快跨越这一危机期、困难期,走上成才路.

(三)闭锁文饰,“神秘莫测”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青春期是特殊的人生阶段,青少年独有的心理待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期心理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闭锁性”.青年人的情感不太外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一般说来,少年儿童极为单纯、天真、率直,而青年的内心世界更为复杂,青年人不大乐意吐露真情,即使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他们的心里话或悄悄话有时会对知心朋友说,但不愿和父母或老师讲.青年人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屋,自己的抽屉还要加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青年人在思想上与成年人的距离要比儿童大得多,因此,成年人要想了解青年人的心理比较困难.

2.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由于身体迅速地成熟,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从外表上看,一下子似乎由一个儿童变成了一个成年人,他们好像突然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随着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他们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年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让自己享有成年人同样的权利.这时,如果家长或老师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是家长和老师故意看不起自己,是在对自己加以束缚和监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被视为唠叨、啰嗦和刁难;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被看成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他们向往独立自主、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常常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渴望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信任;他们希望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家长和老师能“放手”,让他们独自去做自己的事情,试试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3.青少年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悦纳,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表扬.到了青年初期,他们对自己的人格品质有了新的认识,其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此时,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系统渐趋稳定,因而作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点的自尊心较巩固地形成了.他们想出类拔萃、高人一等,无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习的成绩、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文体活动中的表现,还是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他们都十分关注,表现出“斤斤计较”“求全责备”,要求“更高、更强、更好”.如果家长或老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比如不适当地进行责骂、讽刺、挖苦、嘲弄甚至体罚),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上进心和勇气,有时还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走向绝路.

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体贴,争取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护士”,要用正确、诚恳的态度,争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家长要主动接近孩子,老师要真心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抓住他们的一点小过失、小毛病紧紧不放或横加指责.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当他们的看法的确有问题时,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心平气和地进行说服、教育.成年人要珍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不能高高在上、指手划脚、以权压人.

七、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毒瘤

(一)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烦燥、厌学甚至叛逆心理

众目所睹,现在学生的书包是越来越重,睡眠是越来越少,拥有一点儿属于自己的空闲、娱乐时间几乎已变成一种奢望.各校为了在高压下出“才子”,绞尽脑汁加尽各种名目的课,除正常的八节课之外,还附加了早课、晚课,双休日和寒暑检测也要补课.有的高中为了确保学生“金榜题名”,晚课竟上至22点.就连自习课也被“好心”的各科教师抢占一空.《在基础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异常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对广西2000名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习问题仍是当前困扰青少年的首要问题,大约40%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超10%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将近50%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感觉前途迷茫.孩子小小年纪就变成了“芦柴棒”“驼背仔”“眼镜客”,而这种现象越来越普及.就在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发文要求减负的情况下,补课还是屡禁不止.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普遍产生厌学心理,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太单调,太乏味,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即使家长们不惜代价“一切从娃娃抓起”,也会使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厌学、逃学、出走甚至的道路,更有甚者还发生了因不愿服从父母管教而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的惨剧.可见,过重的负荷只能适得其反.虽然“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风雨过大也不是好兆头.我们应该为学生减压,否则这些祖国的花朵会过早凋谢.

(二)学生早熟现象严重,青春萌动期提前,甚至开始偷吃禁果

有些青少年学生珍惜青春的方式是盲目早恋,他们把早结交异性朋友看作向同学炫耀的资本,看作青春年华迸发出的绚丽火花,认为早恋是一件光荣的事.早恋会涣散学生的意志,影响学校的风气.日沉醉于爱的幻想中,过分兴奋、痴迷,即使是出类拔萃者,也会因此而贻误学习.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此以往,这些学子恐怕只能变成“方仲永”,变成新时代的“江郎”,只能“泯然众人矣”.偷吃禁果时感觉虽美,但事后却是酸涩的.学生偷吃禁果后往往会惶惶不可终日,马上意识到青春蒙上了黯淡的色彩,不知今后该如何前行,更不知路在何方,有的学生干脆走上了辍学之路.

(三)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人生轨迹出现偏向

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是各个学校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多学生自从迷恋上网络之后,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课堂上总是魂不守舍,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逃学、逃课、逃宿.许多班主任不得不深入网吧像抓“贼”一样,把学生从网吧“押解”回校.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中,有一个成绩曾经名列前茅的学生,沉迷网络使其进入了走火入魔的状态,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感觉很“异类”,俨然一个“怪人”,其他学生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疯狂博士”.他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戒除网瘾,但都毫无效果.现在,他整天处在“木”的状态,严重时甚至会用针在胳膊上乱刺.

(四)离异、下岗家庭子女受家庭因素影响,情绪低落,心理消极,失去了学习兴趣

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而家庭的不稳定或变故,会使学生的情绪跌入低谷,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不堪生活重创的.随着离异家庭、下岗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经济来源根本无法保障,糊口为生已成问题,何谈求学的巨额开销,所以,他们认为学不学习结局都是悲惨的.多舛的生活使他们过早地打消了学习的热情,他们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而已,浑浑噩噩度日.而且他们心中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富于破坏性,他们往往还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他们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他人,他们的心灵有阴霾,一旦有契机、有导火索就可能爆发.这类学生无心向学,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早成熟,既世俗又世故.

毋庸置疑,这四个附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毒瘤,都有潜在的恶化趋势,一旦“癌变”,对教育、教学的危害都是致命的,所以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八、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心理素质是人处于基础地位的素质,是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是21世纪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并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南宁市顺应发展趋势,建立了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制定了支持保障措施.如在南宁市教委、市教科所的直接领导下,教科所研究室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研究、日常管理工作,成立了“南宁市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以科研室教研员为核心组建了“南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隶属“广西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指导及完善,规范南宁市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辅导员队伍的组建工作,并利用星期天向社会开放,接待由学校转介的学生、家长的来访,开通咨询,提供心理咨询怎么写作等. 学校应在学科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二是进行适应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尊重、服从和适应,把价值规范内化,让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并得到发展.三是预防和矫正、矫治学生异常心理与行为,以防为主.

(二)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紧张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教师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学校要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从而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用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学校有必要进行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热情,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此外,还应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使校园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对师生的观念、行为和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校训、校风、教风、校纪、校规、永久性的标语等纳入育人的总目标;利用集会、黑板报、广播宣传好人好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等,以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环境.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中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很少有家长学过有关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好、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学生素质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对子女教育要求一致,以身作则.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互相关心(给予孩子的不能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应是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些精神关怀,也不妨让孩子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要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完善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品行为孩子做示范.总之,要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知识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此外,社会、学校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纠正、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除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外,目前不少中小学校还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不同性别、年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是面对全体学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产生,实现心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集体的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助能力,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以南宁市为例,该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辅导课观摩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优秀辅导课评比、优秀教案评比,组织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等.例如,1999年在各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基础上,举办了“南宁市首届中小学优秀心理辅导课评比”和“优秀心理课教案评比”,共计有46所中小学校的93节课、510节教案参评.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南宁市中小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

同时,我们还应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调整好心态,更好地、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怎么写作体系

本着“面向全体、宽容、疏导、聆听、保密、持续”的原则,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通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信箱(心理信箱十分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来说十分方便,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网上咨询(即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等方式,建立心理辅导系统,在教师中培养心理辅导员,定期为师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坚持以正面教育、鼓励、积极暗示为主,对学生施以尊重、信任、支持的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和障碍.除建立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怎么写作体系外,还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为此举可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并能在短时间内为教师提供丰富、客观、准确的数据,为在关键期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有效帮助,也可为科研提供材料.这样,可以减少教育过程的盲目性,让家长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看待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方式恰当,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当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心高远”,以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生活和对待人生.“人贵有自知之明”,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等,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就能逐步消除.

(六)传媒过滤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把暴力、、毒品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地端给青少年.也就是说,社会有责任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过滤,如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的网吧等.有了这层“过滤网”,可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同时,我们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看待社会,从而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并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教学的计划和目标中去.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本文系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在基础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异常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编号:2011AA024)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