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慢性症的预防矫正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09 浏览:14257

“怎么回事你,催了多少次了,作业还未交来!”

“你总是这么粗心,丢三落四的,学习怎么能搞好?!”

“到现在,你连书还没有拿出来,你坐在这儿白吃饭呀!”

“这个问题给你说过多少回了,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把坐姿坐端正,集中注意听课,听清楚没有?”

相信这样的场面老师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老师的抱怨“现在有些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像话,总是把来说的话当成耳边风,老师气得半死,他却依然如故,真不知该拿他怎么办?”

其实,这正是学生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心理慢性症是指学生对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弱化,表现为对此刺激反应迟钝或引不起反应.学生形成心理慢性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老师或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从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指导,毫无疑问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那么,心理慢性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心理慢性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师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形成的.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评教育的方式不当

有的老师(或父母)随口批评学生,既不说明错在哪里,也不分析过错的原因,而是发泄自己的不满,使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把老师(或父母)的批评当成耳边风;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抖箩筐式的批评教育,学生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并将学生以往的错误重新数落一番,引起学生逆反的情绪.

二、将学生的过错与人格混为一谈

当学生犯错后,老师批评学生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简单地否定、训斥、漫骂学生,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是白痴啊?”“你真是猪脑子,总是不开窍!”这样的话最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认为“老师总是看我不顺眼”,“反正我就是这样子了”,从而对任何事都不以为然,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三、求全责备,要求太高

学生的成长需要经过许多错误和尝试,但有的老师不理解这些,而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接受学生由于经验少、缺乏能力而犯的过失.如课堂上无意间做了小动作,违反了纪律,由于粗心作错了题目,由于玩耍过分而与同学闹矛盾了等,过激的训斥学生,使学生反感,或丧失信心,行为退缩.

那么,教师如何来防止或矫正学生的心理慢性症呢?

1.正确认识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既看到过错,也要看到优点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明确指出学生错在哪里,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受到批评,如何改正,避免再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会心悦诚服,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2.使用有效的教育语言.教师(父母)对学生的教育语言应简明、扼要,不要反复唠叨,养成对学生说一遍的习惯,如果学生没有听见,也不再重复(当然,特别重要的事应该强调),让学生品尝不听老师(父母)话的苦果,下次学生自然会注意倾听.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父母)要用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学生的同一缺点,如学生写作业粗心,教师(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要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更有效.

同时教师要避免批评学生时大喊大叫,语调要比平常低沉.低沉的语调能令学生感到老师的严肃,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自觉地会加大音量,以为声音响,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声调高会让学生更兴奋,而叫喊的信息是不尊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倘若你的学生(或孩子)不听话,你不妨用轻柔的声音试试.

3.要善于用名言警句诗歌短句去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表现,随时送上几句诗歌或名言警句激励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善用诗教的楷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份责任,陶先生曾经写了一首《中国人》的诗赠给学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首诗适合朗读,学生读起来自会产生民族的责任感、义务感与自豪感,可谓以诗陶冶心灵、鼓舞斗志的成功范例.陶先生还曾经把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抄给一位学生,望他奋发上进,惜时努力:“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接到这首诗的学生非常感动,常常以此诗激励自己上进.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批评要慎重.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批评运用得好,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但批评过多过滥,会带来十分不良的后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重奖励少批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教师(父母)不应批评学生:一是学生能力不及的事;二是正确与错误还没有弄清楚的事;三是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四是学生已经认错,很努力地用行动来补偿,有羞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