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PAC心理状态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0 浏览:8649

摘 要 :《红楼梦》是成功的,因为作者写出了变化的人、复杂的人、发展的人,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PAC心理结构,分析在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类心理状态不断发展的规律.

关 键 词 :林黛玉,PAC心理,分析

PAC分析理论由心理学家柏恩提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成人、儿童.P是英语Parent (父母)的第一个字母,A为adult(成人)的第一个字母, C是child (儿童)的第一个字母,故简称PAC分析.“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可以说每个人都由这三种心理状态组成,至于在什么时期何种心理状态占据主要地位,端看个人的成长经历.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PAC心理状态,可以了解到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根据黛玉的心理变化,分为初期指前三回,中期指第四回至三十二回,后期指三十二回以后.

一、初期林黛玉表现出更多的是A型心理状态

1.孝顺父母、为父母考虑

黛玉六岁时,母亲病故,小小年纪就知道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如同成人般担负自己的责任.后外祖母派人来接,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第三回)[2]从中可看出黛玉年纪虽小,却能为父母考虑,她之所以弃父而往,主要原因是减轻父亲顾盼之忧.否则以她的心性,必不愿寄人篱下.

2.小心谨慎,谦逊有礼

黛玉初到荣国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见面礼节.与三位姐姐见面,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与王熙凤见面,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拜见贾赦时,贾赦着人回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二是注意座次.其中有两次描写得比较细致:一次是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二、中期林黛玉表现出更多的是C型心理状态

人物的性格随着环境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此时的黛玉在众人关爱的环境下成长,性子自比初入荣国府时要放得开些,也敢于表现出来.

1.“说话不饶人”和“小性儿”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检测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第七回)此时黛玉更加张扬自己的个性,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再无初来时唯恐被他人耻笑了去的客人心态,已经将荣国府当成自己的家,自然言行比较随意.因此,逃不掉“嘴里又爱刻薄”的恶名.

2.巧舌如簧的活泼可人的天性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第八回)家庭的关爱使得黛玉展现出一个少女应有的活泼可人,仿佛她的童年此时才来到,比之初来时的“小大人”,此时的黛玉更显得孩子气,宝钗也有孩子气,比如她扑蝶时,两人不同之处是黛玉能不管别人的眼光表现出来,而宝钗更顾及他人眼光.

3.喜欢打趣、嘲谑他人

书中黛玉曾戏宝钗、宝玉、湘云、探春、迎春、惜春、李纨、凤姐、袭人等,还嘲笑吃鹿肉的湘云等是“一群花子”.湘云曾说“她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打趣别人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活泼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她的不安全感,她希望以此方式改变“自傲”的形象,与大家融为一体.

4.逞才犯忌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第十八回)黛玉以自己有才为傲,并希望别人注意并赞赏.“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我,我是不敢的.”即使表现得如此谦卑也是为了推销自己而作的“反姿态”,是女性在长期压抑中摸索出来的“以消极的形式”,吸引他人注意而使用的“用自谦来强调自己”.

5.常用哭泣宣泄感情

谁也不否认林黛玉是个爱哭的女孩子,但是,她“哭自由因”.有时是因被知心、知己感动而洒泪,映射着她心中真情的光芒.林黛玉的“泪”,始终与她孤苦的身世和生死与共的爱情相伴随.

三、后期林黛玉表现出更多的是A型心理状态

1.坚定信念,勇于表达

黛玉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社会里,能够坚持自己不容于社会的信念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成年人理智的选择.这种理智不单单在后期表现,其实已成为贯穿全书的经络,是黛玉主要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宝玉不想走仕途的选择.宝玉上学,众人都是千叮嘱万叮嘱要认真读书,好考取功名,只有黛玉戏谑宝玉“蟾宫折桂”.第二,追求个性的“解放”.在大家闺秀众多的大观园里,黛玉可以说是异类,异在敢说我心,她的尖牙利齿、她的哭泣、她的诗作无一不表达了她的心声,她不藏着掖着,想说就说,当哭就哭,表现出她的独立人格.第三,追求自由的恋爱.欣赏两情相悦、互相尊重、志同道合的爱情.

2.认清现实,冷静面对

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3.孤标傲世,洁身自爱

黛玉表现出与当时社会不和谐的叛逆思想.她视金钱与权势如粪土,她赞同宝玉不入仕的人生态度,她看清外祖父家的生活腐朽、道德沦丧,以及家族内部勾心斗角、相互欺诈的种种败象.一首《葬花吟》道出了她的人生感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人生理想“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人生态度“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洞察人情世故,却并不与之同流合污,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后期的黛玉更展现了她性格上的纯真、聪慧、直爽、真诚,如她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四十五回)当黛玉放开心结后,能体会到对方的好,真诚的感激对方,直率的指出自己的不是,如此客观与明智,实不枉才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