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解读心理养生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1 浏览:9050

养生先从“心理”着手

谈到养生,人们通常都会从饮食、营养、运动、休息、环境等诸方面探究.而笔者在此着重从“心理养生”方面探讨养生的话题.


心理活动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通过对事、物、信息等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建立认识,再从认识上升到认知、理解、感受,从而建立固定的思维模式,并升华为自己的新认知,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认知过程.

一个人能否在一件事,一次对话或是一段活动等瞬间行为中建立正能量的信息与判断,与他过去建立的认知密切相关.比如:天上下雨了,有些人就大呼“过瘾、开心、老天爷给我财富了(俗语曰:‘水为财’)”,而另一些人则会认为自己很倒霉、很不走运、出门就不顺等.前者给自己美的、喜悦的、正能量的认知,而后者则不断地为自己建立丑的、悲哀的、负能量的认知.久而久之,前后两者均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并由此建立起自我认知和判断系统.

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名利、金钱、地位等矛盾越来越尖锐.所有这一切形成的生存“毒素”正以极恐怖的方式吞噬着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品质.

因此,要研究养生学,笔者建议先从“心理养生”着手,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的境界

日本学者江本胜博士在长达七年的研究中,运用科学的“波动理论”揭示出一个神奇的现象:“水”是一种有极强生命力的、极敏感的、极具灵气的神秘物质.他给水听音乐、看字,与水说话,带水到庙宇里听经文.水可以依照所见、所闻、所暗示的信息,结出不同的凌状冰花――给其美的、好的、正能量的信息,结出的是美的、完整的、对称和谐的结晶体,反之,则是破损的、残缺的、失衡的结晶体.江本胜的实验证明了:水有灵性、有生命、有思想,能随时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开篇曰:“上善若水”,就是告诫人们“最好的、最美的、最有意义的事物都像水一样”.

人体细胞中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我们每天给它什么样的暗示、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色彩都会使它产生相应的能量场.

人,生活在自然中,与天地、山川、草木、花鸟生活在一起,有谁能静静地品悟它们为何能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又有谁能体悟“水德”乃“大德之所”、“水道”乃“大道之所”呢

“水润万物而不争”的“不争之德”恰是其永存之本.人们常赞叹花美、树壮,有谁想到花有多艳,水就有多润,树有多高,水就有多深,人类可以忽视它,但万物却永远与之依偎.

“水处而不卑”的“不卑之德”是其永不逝、不损之本.人都想往高处走,这是一个人应该建立的成长、成功意识.但在修行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再建立像水一样“处而不卑”的承受力“情商”训练系统.

水,总是往低处走,处众人之所恶,静静地在低洼之处汇聚涓涓细流,蓄积势能,只待时机,待到需要之时则磅礴而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人都羡慕成功,都渴望站在山顶上的辉煌.是啊,站在山巅固然很美,一揽群山小,站得高,看得远,鲜花、掌声、名誉、地位、金钱、但有谁会发现,此乃“死绝之地”,还有上升的余地吗还有发展的空间吗而“水”则深藏山涧,不争、不怒、不嫉、不恶,静处以博纳百川,静观世间万象.何哉蓄势、待时.水处低洼,乃处生发之地也.

水,有柔,不论山有多高、石有多坚,水都无所求、无所惧.纵然是千山万壑也纵身跃下,即使摔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锲而不舍地坚持,直至滴水穿石,达到以柔克刚之目的.

像水一样去感知世界

养生之道在于先养心,心理保健是解决心灵认知、获取生命所需正能量的根本之道.而生理养生则是在此基础上获取物质(营养)的运动、休息等能量滋养.

中华养生奇人朱鹤亭老先生曾多次告诫众生:“养生需养心”,佛界高僧净空大师在世界各地弘法时说:“和谐拯救危机”.是啊,养生是为了提高生命的品质,是为了让生命存在的每一天都有价值、都有快乐、都有亮彩.检测若仅仅研究如何吃好、吃对,仅仅参与运动,仅仅睡得适当,这只是在养行.只有心里喜悦了、平和了、觉悟了、不争了,你肉体里的“水”才会接受正能量的渗透和辐射,每一个细胞都释放出活跃的健康因子,从根本上达到健康养生之目的,这就是人类追求养生的神秘.只有身、心、灵达到统一了,养生所追求的提高生命品质的理想才可能成为现实.追求心理养生和修养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解读心理养生的就是静静地去感悟水,然后像水一样去感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