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状况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95 浏览:12681

农村学校是教育辐射的最末端,其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事实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我校于2009年12月进行了《提高我县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课题专题研究.现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小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现状及特点

1.教育价值观淡化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33%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30%的学生害怕学习.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二是与该课程的生活实用价值紧密相关.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课学习热情较高,而对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不感兴趣.

我们知道,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

2.学习需求的不满足及差异性大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但是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一情况,确实也客观地存在.在相当多的乡镇地方,“教师行为滞后”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70%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较实用的职业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和受父母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准备考大学的学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3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28%的学生选择不读书,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10%.

3.学习目的肤浅、幼稚、迷茫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学习目的想法很肤浅:有67%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识字,为以后的交流作准备而已;此外,约40%的学生认为成绩优差并不影响自己以后在事业上的成功,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如此庞大群体的学生竟然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个现象是令人担忧的.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田间劳作已逐渐由机械半机械化完成,而许多农民外出打工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幼稚地想尽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这让学生对考大学增强了信心.但是,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这个现状又使学生对考大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50%的学生因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我县基本做到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接受义务教育,且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上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这使师生们疲于应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初中生他们的父母亲几乎都当过打工族,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父母打工得来的.这让学生对打工这种就业方式很乐于接受,并误认为学习优差对工作影响不大.此外,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其监护人对他们养而不教.他们处于一种缺少关爱的生活环境中,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乐于生活享受.

5.校园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约有80%为这个年龄阶段的迫切需求.许多媒体为了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故意捣鼓出一些根本不现实的故事,有些甚至是故事,影视界真的成了“拳头加枕头,财源滚滚流”.有些杂志检测借进行性知识教育,却又变成了读物.所有这些都变相地促使青少年过早地踏入了他们本不该涉足的禁地,过早地使他们春心萌动、情窦大开.曾经风靡一时的“芙蓉姐姐”和一些变了味的流行歌曲,如《爱情写卖》《伤不起》等更是扭曲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洪水决堤般一发不可收拾.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了装酷而恋爱,有些甚至愚蠢地效仿小说和电影中描述的片段,更有甚者不加任何防护地闯入伊甸园,过早地偷尝了禁果,于是早孕、堕胎现象接踵而至,给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自身造成了无尽的麻烦.

三、学校性教育的缺失使学生成为性盲

性,在古代中国这个极其封建的国度一直被蒙上非常神秘的面纱.父母对子女讳莫如深,学校教师对学生羞于提起,这无疑更让未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憧憬和向往.其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港湾,作为恩爱、负责的父母,有责任、有义务给子女上好人生的这一课.父母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告诉孩子,爱情是一件与权利和义务紧密相连的人生大事,不是一种随便玩玩、兴之所至的游戏.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恋爱是美好的,也是有责任的,而且必须负责任.如果父母因自身的知识有限而不能完成这个任务,那么责任自然就落到了学校教师的身上.学校作为一个传统的教育场所,不仅要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恋爱中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恋爱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莫因一时冲动而毁了自己的前途和一生的幸福.学校要安排生理卫生课,适当开展性教育,让学生对性和爱有初步的了解.有时为防万一,甚至要教给学生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避孕,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一些青少年学生因为缺乏自控能力而偷尝禁果导致意外怀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煎熬.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让一些影视媒体的不正当宣传抢占了先机. 四、部分父母自身道德失范给孩子树立了反面典型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逐渐发生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让不少人利欲熏心.西方恋爱自由、性开放思想的不断熏陶,让不少成年男女的人生价值观天平悄然失衡,中国传统的婚姻爱情和家庭观念正在经受着残酷的冲击和挑战.这本来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荡涤,但如今早已矫枉过正,许多成年人把恋爱当成游戏,把婚外情当成时尚,把离婚当成口头禅,于是朝三暮四、吵吵闹闹成了家常便饭,家庭暴力也是屡见不鲜,有些时候当着子女的面也毫不顾忌.有教育家曾说过: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就会有一个问题家庭.许多青少年从小对父母的感情生活历历在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婚姻爱情观和家庭观念在耳濡目染中渐渐歪曲.教师在学校的说教根本无法与父母的“现场直播”相抗衡.于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是父母观念的延续、父母表现的“重播”.他们扮演了本不该担当的角色,但又无法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最后只能痛苦地品尝自己酿造的苦果,泥泞了自己似锦的前程,荒废了自己美丽的人生.说到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各个方面应该给孩子做榜样和表率,千万别让孩子过早地扭曲了人生价值观、婚姻爱情观,从而把一生的坐标定斜了.

五、当代部分青少年的怠惰消沉和不思进取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当代青少年衣食无忧.有些父母早早帮子女安排好人生的道路,从房子到车子,从岗位到名分,一应俱全,这就导致部分青少年努力程度大大下降甚至坐享其成.于是有些青少年吃要高档、穿要潇洒、住要宽敞、行要风光、用要排场,失去了为人生奋斗的压力和动力.在学校里他们不思进取,缺乏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动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消费享受方面,穿着奇装异服、打理出各种发型、戴着耳机、哼着流行小曲在校园里晃荡招摇.这些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刺激和影响着本来还在努力的其他学生,使得他们中的部分人随波逐流.于是校园里自觉学习、主动进取的学生少了,而消极应付、懒惰消沉的学生多了.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影视媒体和一些非正规报纸杂志的影响,开始效仿他人,在懵懵懂懂中扮演着成年人的角色,过早地坠入爱河,这样难免会带来难以承担的后果.

综上所述,早恋现象的发生和不断提前不是偶然的,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的良方.国家在关注经济建设、造福于民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净化各个文化阵地的宣传内容,确保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洁净的社会环境.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港湾,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责无旁贷地给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教育,以避免他们因为无知而误入歧途,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感受到压力,增强动力,树立忧患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用开拓进取为自己的人生奠基.总之,减少、控制初中生的早恋现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一同搀扶他们平稳地跨过青春期的门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