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425 浏览:95119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采用文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目前在校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初探和研究,旨在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文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犯罪等.采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设立心理咨询室、学习心理教育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二)自然实验法和行动法: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行为研究.

(三)个案法: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监护、矫治措施.


(四)心理测验法:采用《SCL-90》、《CPQ》、《MHT》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系列问卷》,要求有关学生和家长书面回答,了解学生现有的心理状况及以后的发展水平.

上述四种主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相互补充,配合和验证.

三、结果与分析

(一)健康涵义

健康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问题提出

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不但有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困扰,走向快乐人生,而且更有义务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养成健全人格的环境.

(三)针对问题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从事心理教学的海南医学院心理副教授岳筱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德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四)学生发展需要

当前青少年学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学校发展需要

国家教育改革方向正逐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

(六)所要解决主要问题

1、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2、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3、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问题;4、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有一正确的认识;5、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七)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国内从八十年始出现,但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倒是在中学这一阶段开展了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国有自己的行情,我国中学生与美国中学生差异很大.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美国模式.

四、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

建议:(一)采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二)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认知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三)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教育,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忍耐、坚强、开拓进取、沉着果敢、互助合作、责任心强、乐观理智等品质;(五)情绪调控教育,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波动过大,避免心理失衡;(六)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教育发展;(七)轻度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自我治疗教育,协助学生开发生活体育的运动健心潜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