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92 浏览:1220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时,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势必扭曲个体的心理,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人才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空泛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此项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算学校的重点工作,更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文件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具体行动中,投入不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成为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知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对待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时,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教或灌输,缺乏心理咨询的技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专业队伍不齐整

许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自身品德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有些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整体上存在专业化水平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3.关注对象过于局限

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因是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将主要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善这类学生的人格,对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一种心理救助.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功能.我们知道,需要心理引导及需要有效的人格塑造的是大多数学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议论多;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2].这都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缺少家庭教育的合作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单边作战,不过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教育绝不亚于学校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将大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开始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探讨和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教育观念需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必须转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少数甚至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中,它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严重不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师资数量的不足,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3].作为高校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例如辅导员,平时工作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提升自身工作业务水平,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的课程建设

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本人认为,把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如果高校不具备某些条件,可以系统地开设一些讲座和选修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版及纸质版的档案均便于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整体的心理状况,高校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中讲座,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5.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生刚入校期间,高校应该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援.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抓基层,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6.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形成一种奋进、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影响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广播台、橱窗、校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等,同时可以开辟心理网站,设立网上信箱,比较灵活、及时、平等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由此创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6].它可以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从而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障碍.

7.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一些不良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等.

8、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建设需立足工作实际,注重实际调查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很多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令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