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66 浏览:20758

摘 要:本文从西部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以贵州大学为例探讨了西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特点、提出“预防教育为主,咨询干预为辅,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心理成长”的教育实践模式,总结取得的主要经验,对西部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 预防教育 咨询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保证.目前,各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教育也处于较低层次.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对于西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拟以贵州大学为例探讨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提出模式的依据


1.教育现状.贵州是全国惟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整体上仍比较落后,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现在的贵州大学由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工学院等多所高校于2004年合并而成,全校4万多名学生分布在市内不同方向的6个校区.且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学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学科支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贵州大学要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教育模式,即:“预防教育为主,咨询干预为辅,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心理成长”的教育模式.

2.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五个方面,而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3.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重障碍性咨询,把重点放在少部分的心理问题学生上,忽视整个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也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置于提高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基础上[2].

二、模式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完善自我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他们都有学习的渴望,追求成功的愿望,实现自我的需要.教育模式中的“预防教育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关注重点人群.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生长环境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咨询干预为辅”是以重点人群为关注对象,如大学新生、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即将毕业的学生等,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治疗.

3.全方位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多种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学校内部而言,这种因素或影响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管理工作、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校园文化等方面.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而贵州大学学生基数大,校区分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咨询与怎么写作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校、院、班)应运而生.

三、实践探索

1.预防教育为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活动体系.

⑴精心组织、坚持紧抓“四个一”活动长效机制.贵州大学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班级,深入基层,创新出“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我爱我校,我爱我心”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团体活动;每一位同学写一篇“我的心灵成长日记”;每位同学交一个朋辈互助伙伴的四个一活动.它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其目的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激发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能动性,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⑵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朋辈互助就是通过学生间心灵沟通、支持、安慰等方式达到“助人――自助――互助”的目的.贵州大学校区分布广,学生基数大,全校有4万多学生.如仅靠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要面对4万多学生,力量是很有限的,而互助正是对专业心理咨询的必要补充.

⑶多渠道、多形式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形成覆盖全校多个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能靠单一的渠道,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拓宽教育面,增加教育力度.通过学院心理试点基地、心理网站、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协会、专题讲座、心理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渠道,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贵州大学开设有 “心灵驿站”心理网站,组织有“心语心线”学生心理、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每年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图片展、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

⑷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立足于预防,首先,就是要充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摸清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通过测评,对心理纬度严重偏离正常指标的学生,进行跟踪约访咨询,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自杀倾向的学生,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能及时有效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普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形成报告,并将报告分发到各学院和有关部门,促进各院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给出心理帮助,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贵州大学从2005年开始,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HS),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对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大学生完善健康人格、顺利毕业提供了保障.

2.咨询干预为辅,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干预体系.

⑴个体咨询怎么写作.个体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负责,随时接待学生来访、预约咨询,定期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案咨询以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具体咨询方式多样,如:见面咨询、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

⑵心理危机干预.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后,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倾向的学生,进行危机预警.加强对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健康委员进行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培训.对突发危机情况,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学院书记、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心理专职咨询师进行沟通,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给予干预.

四、取得的成效

1.预防教育工作卓有成效.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跟学校发展规划,整合优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了基层,吸引了全校学生积极参与.

3.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贵州大学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危机干预机制.学校以干预学生为主题,聘请专家对全体学生辅导员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工作进行集体研讨.同时,建立了从班级心理委员到学生辅导员到学院领导再到学校领导的应急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目前,我校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

4.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提高.2008年3月我校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HS)对全校05、06级学生按50%的比例进行了心理健康抽查.将2008年抽查结果与2006年的普查结果比较发现,2008年测查的06级大学生在12个维度上“较明显症状”和“可能有症状”的人数比例比2006年均有下降.而2008年测查的05级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自卑、社会退缩、性心理维度上“较明显症状”和“可能有症状”的人数比例稍有上升,在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上“较明显症状”和“可能有症状”的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这说明两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成效的,大学生普遍加强了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心理健康素质,尤其是06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在提高.而05级大学生现在正处在大学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抉择,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正在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这个阶段学生出现的焦虑、自卑等状况正好反映了他们思索生命和思考人生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迎接未来挑战是有利的.05级学生在强迫、依赖、偏执和精神病症状上的改善有力的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措施得当的.

五、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并由学校副书记直接领导.而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有区别、有重点、生动灵活地展开来.

2.整合利用,充分挖掘资源.贵州大学努力整合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宣传专栏、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片、印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心理协会、并与签署协议成立了“贵州大学心灵阳光关爱中心”.派遣中心教师、学院辅导员外出北京、天津等地参加全国和全省相关培训达数十人次.并与省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签订对口援助协议,与省内专科医院也建有合作关系.

3.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能力.加之贵州大学师资力量不足,让大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学有所乐、学有所感是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式.所以,贵州大学建设心理教育试点基地、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建大学生心理队伍等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