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30 浏览:6241

【内容摘 要 】通过对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总结,探讨了心理学研究与隐喻研究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两种方式:一是对每种心理学形态的隐喻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将隐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所在,相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会让隐喻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

【关 键 词】隐喻 心理学

一、隐喻研究概述

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1980年,Lake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开启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两人在该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3].在国内,束定芳博导在2000年出版的《隐喻学研究》被认为是国内隐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4].其后,胡壮麟博导在2004年出版了《认知隐喻学》一书,从隐喻的实质、隐喻与认知、隐喻理解等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探讨[5].胡壮麟的学生张沛在2004年也出版一本关于隐喻的书――《隐喻的生命》,试图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领域[6].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目前关于心理隐喻的文献很少,以“心理隐喻”为检索词时,搜出来的文章只有7篇.整个隐喻学术界关于隐喻的研究大多还是处于修辞学、语言学领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从认知领域,或者具体到认知心理学领域,甚至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到隐喻学领域,如何让这个对我们生活如此重要的隐喻学通过心理学的途径怎么写作于人们.

二、心理学与隐喻

现代隐喻的研究角度很多,从传统的修辞学、语言学角度,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角度,关于隐喻的研究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束定芳所言,“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一是创造新的意义,二是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7].所以,我们认为,心理学与隐喻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隐喻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过程.那我们如何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呢.

赵宗金[8]认为,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横向和纵向考察心理学的隐喻,即是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可以对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心理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考察;二是对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即隐喻过程可以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即我们所说的每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隐喻都是不一样且各具特色的,根据简特纳(Dedre Gentner)等人对心理学历史的分析显示,源自其他领域的隐喻在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894年至1975年,心理学家们共使用了265个心理现象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拟人隐喻、空间隐喻、神经隐喻和系统隐喻[9].从这个角度说,这些不同的心理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麻彦坤[10]认为心理隐喻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研究对象的转变,即由物到人的变化;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即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研究从消极研究到积极研究的变化;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从个体到社会的变化.

其次,对于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这种方式,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论述为我们理解隐喻的心理发生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Rogers(1973)就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隐喻的产生原因.他说,“隐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征形式的表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隐喻可用于心理治疗,因为隐喻语言提供了一种重组个人世界的工具”[11].其实,隐喻的产生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这样的体验和经验都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源头.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一书中提到,“研究隐喻,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研究隐伏于人类大脑里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12].

此外,赵宗金还认为,可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隐喻的作用.所谓知识社会学,主要是考察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隐喻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与所有知识的学习和获得类似,隐喻在心理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当代心理学家莱尔瑞(D.Leary)对此有一个说法,“所有的直至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隐喻的模式,同样在心理学中也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13].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和隐喻学中的心理学研究,探索心理学与隐喻之间的关系,达到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而怎么写作于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三、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

自冯特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传统心理学遭到冷落,使得隐喻与心理学间的联系得以减少,更让人遗憾的是,关于隐喻的哲学和语言学的众多研究成果没能及时有效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用资源.然而,即便如此,单是从其使用频率来看,隐喻研究也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在语言学领域,隐喻丰富了语言表达,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语言又是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情感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表达的,便借助于隐喻进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而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面对的有无法感知、无法视听,但能体验和自觉的心里生活世界,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隐喻式思维方式[14].从心理学角度,有学者提出,所有的知识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的各种隐喻模式.所以,隐喻的作用同样能够表现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中,从而表现在心理健康层面上.

孟维杰(2010)[15]认为隐喻在心理学与人文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提到“从数字化、符号化、机械化的逻辑语言中重拾心理学隐喻,并非是要从隐喻语言取代心理学科学术语,而是期望隐喻与逻辑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使之能更好地传达人类心灵自身,实现心理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他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概念、事物等都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隐喻,我们理解和表述它们就会很困难.对于心理学知识系统中的各种理论的成功学习和表述,我们不得不承认隐喻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辛自强(2005)[16]在其《心理学的措辞:隐喻和故事的意义》一文中,对隐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人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一系列时间连贯成故事.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别人的心理,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别人明白人类心理的奥秘.而隐喻是故事中的最基本元素.由此可见,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流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综上,不管是从隐喻角度研究心理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我们都能够清楚看到心理学和隐喻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希望两者的研究能够互相促进:一是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中,我们能够从这一角度探索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因为隐喻能够带领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作用机理,并能找到隐喻更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在.正所谓风景没变,看风景的角度变了,整个感受就会发生变化.相信通过这样的探索研究,能够从心理学角度让隐喻这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