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5 浏览:9590

从年龄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习惯上把从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即在高中学习阶段,称为青年初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智力发展水平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和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特征.既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趋近成熟按照循序渐进的法则,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的思想和意识也应该趋近成熟稳定.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却非常大,尤其高中文科班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个体差异更大,并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作为高中文科班的一名数学教师,我带着疑问,调查了部分学生,再结合我这几年的从教经验,浅谈一下关于高中文科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心理的一些粗浅看法.


根据高中文科班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的学习成绩(按总分150分)及平时的学习表现,我把他们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成绩在40分以下的学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不强,热情不高.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上课时头抬得很高,眼睛也瞪得很大,给人一种学习很努力的样子,事实上不然,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讲,大脑中就没有学习,而是在想着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例如,回顾昨天在家看过的电视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昨天打的很过瘾的那场球,或者前几天与同学间闹的一点小矛盾,等等.而有些学生头一低,拿一本课外书在津津有味地看,或做一些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不好,甚至说很差,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一直赶不上,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心理,把课堂学习当成了应付差事,想着反正我也学不会,那我干脆就不学,破罐子破摔,或者只学一点点.在考试时,瞅准机会看看其他同学的答案,实在不行的话,就凭着仅有的一点家底蒙几个.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认为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体的方法就是教师多找他们谈谈心,先解决他们对数学产生的厌倦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只要下工夫,没有做不到的事.然后,让他们多回忆一些自己以前做过的那些成功的事情,让他们自信起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还是有希望学好的,并且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教师应该多督促他们,有计划地给他们布置一些符合实际而又可行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并且重视他们,时间一长,他们也就燃起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渐渐地转化为第二类学生.

第二类:成绩在40~70分之间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上课时听课也挺认真,平时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学习却不见长进,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在40~70这个分数段徘徊.究其根源,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上课时与老师不同步.

例如,上课时老师讲着这道题,上道题它没听懂,他还在想着它,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但原来的那些题没有解决,并且新的问题障碍又产生了.

第二,不思考,光借助它山之石.

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遇到后,他不去主动思考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把目光转向老师或同学和参考书,最后终于得到了解决,解决了也就完事了,不再去反思,不去追究当初自己不会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定理没记住还是内容没吃透,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去.如此下去,日积月累,感觉自己挺努力,也用心了,但是学习却没有进步,很是苦恼.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和知识构建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者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事半功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何乐而不为?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好多学生看不到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上任其自然,不愿意在学习方法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这是个严重的错误认识.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纠正他们的学习方法,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有起色,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三类:成绩在70~100分之间的学生.

此类学生在学习方面基本上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并且也能够做到位,但是为什么在成绩上却不能有更大的突破呢?细细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

课上听老师讲课能听懂,思维也能跟着老师走,课下温习或预习所学知识也都非常顺手到位,但是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同样的题,听懂看懂是一回事,但是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次月考中,我们明确告诉学生我们这次考试的内容全是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觉这样考试下来学生成绩应该比较理想.事实上,却完全相反,除了个别学生的成绩满意外,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先不说课后的习题,就光书中的例题,做全对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不是丢这就是少那.

第二,浮躁,沉不下心.

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学得不错,遇见一道题,看几眼,不细细思考,便匆忙下笔,导致解题出错.还有些学生做题时,贪多求快,不求准确率,感觉题做得越多越好,囫囵吞枣,往往一张卷子写得很满,但是得分率却很低.

对于此类学生,解决的办法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多少题,得多少分,如果达不到,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慢速度,学会细心,做的题步骤才会全面,学到的知识才会牢固精确,考试时成绩才能提上去.我曾经对部分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的确很有效.

第四类:成绩在100~120分之间的学生.

这类学生一般情况下基础比较扎实,平时学习也很主动.缺点就是中档的题基本上都会做,并且能够做到位,但是对于稍微难一点的或者难一点的题,往往失分较多,以至于成绩不能产生质的飞跃.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存在着思维定式,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二,缺乏充分的交流、讨论,没有新方法的创新,突破.

第三,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在于教师,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引导、鼓励,引用讨论启发式教学,逐渐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及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学生应该多反思、多比较、多总结,从中体会到题意的精华所在,并记录下来,并且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上面四类学生的分法也不是绝对的,他们有时是彼此交叉的.我相信只要学生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学习,而教师又能充分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并且及时地、正确地处理好它们,那么师生双方就一定能够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目的.

(责任编辑黄桂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