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80例心理状态心理干预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411 浏览:9576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23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一般需要定期反复多次治疗,大多数无肾移植条件的患者需终生维持透析.病情的长期性,加上高昂的医疗费用,家庭角色转变,社会价值降低等原因,患者在精神上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会产生各种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及全身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障碍.严重的,可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为更有针对性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心理问题和躯体症状,对80例血透患者进行了心理状况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2011年进行维持性血透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22~75岁,平均41±8岁;透析时间3~118个月.所有患者均神志意识清楚,病情平稳.

调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由本院心理科医生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难理解的词句,由患者独立填写问卷.在心理干预12周后再次进行调查,方法同前.评分标准以金华等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为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2].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

讨 论

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了长期血透患者心理状况较为脆弱,长期的治疗已经是巨大的精神压力源,同时各种应激,并发症和躯体不适也会加重其精神创伤[3,4].本研究对80例长期血透患者进行SCL-90自评表调查及评估,并与全国常模对照组比较,结果提示患者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较为明显,其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组,提示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心理卫生水平显著低于国内正常人群.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透析患者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使血透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也会影响到透析质量及增加治疗风险.因此,对于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对其进行血透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

尊重患者,创造亲切友善和谐的透析环境:医护人员以友善和蔼的态度接纳患者,在进行专业治疗时,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教会患者在穿刺和透析过程中学会用呼吸法,想象法等方法来放松自己.透析过程中,多和患者交谈,鼓励患者,尊重患者,给患者热情友爱平等诚信的感觉.

重建认知,宣泄不良情绪,树立信心: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水平,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明白慢性肾衰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血透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自己在非透析时间内需要注意的问题,让每个患者都能够充分了解疾病,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控制饮食,正确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按时服药.消除对疾病的恐慌情绪,宣泄悲伤情绪.树立坚持治疗,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让患者能够重返工作岗位,实现自己价值,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稳定情绪: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能够分清什么时候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悲伤等,学会用呼吸法和想象法放松自己,让自己能够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的帮助.经过1~3个月的训练,大部分患者能够掌握简单的自助方法,让自己的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