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灵重视生活中的心理课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02 浏览:156135

心理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学生对心理课的期待也不同于对其他学科的期待,他们不愿意程序化的上课方式,更希望在心理课上能学到和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对生活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能使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得到释放.所以,每一堂心理的内容都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又回归学生的生活.

心理课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学生心理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在心理课上学习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达到.要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不知不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心理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平衡,防止心理课学科化.

下面,我就以《我和爸爸、妈妈的一天》这一课为例.

一、上课内容源自学生生活

设计意图: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们告别了孩童时代,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情绪自控能力比起孩童时代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了心理“闭锁”的特点,有心事宁可放在心里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和父母的代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有时候父母的关爱会被孩子误解成是唠叨或是应该做的.而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间这种“爱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孩子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我们要通过心理课激发孩子们对父母付出的重新认识,学会感恩,用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家庭更和谐,亲子关系更紧密.

课前准备1:角色调换,做一天“爸爸、妈妈”.

利用周六休息日,让孩子们扮演一天“爸爸、妈妈”.在这一天中,孩子们可以不做作业,可以看电视,可以吃垃圾食品,可以打电脑游戏;早上不可以睡懒觉,要准备全家的早饭,然后要打扫房间、洗衣服,接着要帮助妈妈准备午饭、晚饭.

课前准备2: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

让爸爸、妈妈填写一张表格,内容包括:您孩子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您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您和孩子之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父母填写完成后直接封存到小信封里,由孩子带到心理课上.

上课过程:

首先,让孩子们分享做了一天“爸爸、妈妈”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做家务实在太辛苦了,周六一天干完家务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休息,更别说看电视、打游戏了.总体感受就是做家务还不如做作业.

然后,让孩子们填写一张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你爸爸、妈妈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填完以后让孩子们打开采访爸爸、妈妈的时候的调查表格,把两张表格进行对比.结果是爸爸、妈妈可以非常准确地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而他们自己只能填出几项内容.

接着,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苹果树》的故事,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这棵树把自己果实、树枝、树干都给了男孩,最后自己只剩下一个老树桩了,依旧一样的开心、快乐?孩子们从故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其实就和苹果树一样,对子女只是付出,不求回报.

二、上课内容回归学生生活

课的最后给孩子们布置回家作业,内容是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孩子们有的为父母捶背,有的晚饭后主动洗碗,有的在家里拖地等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带着感恩父母的心情做好这件事,深刻体会父母平时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在分享完成回家作业感受的时候时,一个孩子说:“我吃完晚饭主动把饭桌上的碗全部洗了,爸爸、妈妈先是感觉很诧异,因为我以前从来不干家务活,后来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欣慰的微笑.”又一个孩子说:“我吃过晚饭陪妈妈在小区里散步,以前妈妈也要求我陪她,可是我总嫌她事多,从没答应过.这次虽然只是陪妈妈走了半个小时,但是感觉妈妈非常开心,我也感到很愉快.”等通过孩子们所做的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会使亲子关系更美满.


三、在生活中拓展心理教育

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待的,可以他们缓解的学业压力,放松心情.同时在集体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如一次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教师给学生一个建议,“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好吗?”学生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随后,教师设计了“刮大风”“解千千结”“驿站传书”三个活动,先热身再进入主题活动,学生分四组进行,先完成的获胜,落后的表演节目作为惩罚;然后让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中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积极关注,并且一起探讨);最后,教师总结活动并引出“团结合作”的主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心理课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光是讲心理学知识,更要关注孩子们内心体验和心灵感悟,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因为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孩子们才觉得最真实也最容易接受,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会最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