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与心理健康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81 浏览:12801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生命个体永葆心理健康的不竭源泉.学校重视创新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把学生加速培养成为高智商、有才华的优秀人才,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进取的态度、开拓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成为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本文将立足我国学校实际,重点围绕青少年创新素质的现状、青少年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广泛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 键 词 :青少年;创新素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创新素质概述

创新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表现于创造性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行为等.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动力系统;创新人格是个体创新的自我意识和能动性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成熟水平而形成的有利于创造的心理特征;创新思维是有利于创造发现的思维品质;创新实践行为则是在创新意识的动力能源支持下,以创新人格为支撑,以创新思维为操作工具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们之间既互相影响促进又各自独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就是要从培养和建构这几个要素入手.

从最近几年的相关调查资料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不理想.2004年,燕山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学生曾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分布在河北的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表示“不经常思索人们未解决的问题”;50%的学生表示不常阅读现在所学专业的理论期刊;仅有23%的学生尝试进行过某项发明创造;51%的学生没有尝试过写学术论文.[1]2006年,我国学者王秀琴曾对南京市五所工科院校491名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有关创造、创新的知识了解极少.从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评价中可以看出,具有高创造力水平的特征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3;尽管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评价很高,但与实际创造能力又很不相符;大学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创造的氛围始终没有多少改进和提高.[2]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素质的发展,总的来看不容乐观,其关键是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创新教育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个性塑造的重要手段,它能极大地挖掘青少年丰富的智慧资源和内在的成就,从而推进和加速人格的健康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创新活动,以促进大学生拓展自我认识,增强自觉、自信与自尊,坚定人生的信念与目标.大力开展创新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素质,不论是对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和谐进步,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二、青少年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创新素质作为个体所具备的高级心理品质,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创新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素质可促进个体释放创造能量,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能源和动力

生命总是在保持自身的同时,又进行着自我的创造和更新.当代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曾指出:“人必须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的某种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努力对自己解决的问题.他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完全不限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中,它作为一种必然性,根植于人本身存在的结构之中.”[3]生命的本质表现,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和潜在智能的显发,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冲动和潜能显发的最剧烈、最重要的时期.

(二)创新素质可深化个体认知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和保健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最富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具有极大的潜在能量.在这个时期他们充满了野性的热情和思想的爆炸、幻想和英雄主义的冲动,充满了乌托邦式的追求和革命精神以及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整个世界的,他们在爱情和中激荡.但是,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其思维也总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狭隘性.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成熟、不完善,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深入地认识评价自己.在面对变幻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时,他们可能会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因而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伴随创新活动能促进他们辩证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客观辩证地认识自身和周围世界,学会调控和适当处理各种疑惑与困难,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三)创新素质能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在预防和发展机制上提供保障

创新素质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与灵活性,幽默感、洞察力和责任感,好奇心和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能经受挫折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等人格品质特质.19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伦朱利和瑞斯就认为,“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创造力三方面特征的儿童,其中较高的责任心就是人格表现.一些相关研究者还对创造力得分甚高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人格测试,发现他们在智慧性、乐群性、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等特征上得分也很高.[4]还有研究指出,自我实现和其他人格变量,如态度、动机、价值观、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有显著相关,可以预测具有高创造性的智力超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创新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活动有利于培育和提升个体的创新人格品质,促进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人格素养又在个体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它决定一个人心理品质的特性和活动状态.健全人格是个体有效抵御和克服心理危机,自我预防和消化各种心理问题,确保沿着健康、进取方向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广泛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开设创新素质培养课程,举办创新学术讲座,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求

学校开设创新素质培养课程,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应有计划开设一些如创造学,智力发展心理学,创造力发展心理学,创新心理学以及创新思维科学等系列学科课程.把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开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修.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深厚素养和广博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述关于自己人生创造和奋斗的心得体会.专家和文化名人讲座由于其深厚的学识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以及他们令人瞩目的学术建树和社会贡献,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人才的鲜活榜样,这类讲座有着巨大的教育效应,对于激发青少年的志趣爱好和创造热情,促进其心理健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二)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要素,积极引导青少年提高创新素质,发展创新品格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院士曾指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公共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5]因此,现代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放宽视野,要大幅度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要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以扩充、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以推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要素,更重要的表现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设置某种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其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最前沿的饱含创新要素的教学资料,灵活穿插现实生活的相关创新案例,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和积极发言,表述自己的创新体验和创新见解,不照搬、不盲从指定死板的标准答案,以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可通过举办各种讨论会和辩论赛,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肯定的态度接纳和赞赏学生提出各种奇特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三)广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经常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作竞赛,大力宣传和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结束时对他们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其独立创新的人格魅力.在科技创作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以此唤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热情,并有意识地锻炼和磨砺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科学检测设,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都有做出方案决定的自由并尊重他们各自的看法,在实验室或研究所中通过实验检验其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在论文的写作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自己设计文章结构,老师只是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学生自己做出最后的判决.要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会议,为其提供展示新见解和新思想的各种平台.

(四)建立青少年心理测评网和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为青少年创新素质发展提供个性化建议

创新素质的培育,从本质上讲,是个体“自组织”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青少年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创新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投身到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中去,积极寻找自身创新素养中的弱点,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创新素质的培育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此,青少年需要增强自我认知,主动了解和正确评估自身创新素质发展的状况与特点,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积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创新能力与人格.学校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建立标准的心理能力自测网,供学生自测以了解自身心理素质,包括创新素质的现状以及优势与缺陷,为其“自组织”的主动建构与完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当然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心理测评,并当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在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有必要把个体创新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指导纳入其中,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外现实条件,提供个性化建议,并帮助其制定出自我发展的切实规划,对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具体指导.


(五)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素质,确保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的研究表明,创新素质的培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卷入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创新素质离不开教师创新素质的影响.要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师自身就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创新素质与人格魅力.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能够灵活主动地了解社会与教育发展前沿的新动态、新信息以及发展的新趋势,并通过自身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把握,吸收有益的营养并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部分,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与风格,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与内容,在自身敏锐的洞察力下针对不同个性与能力的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高创新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得心应手,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弥散和充满着创造性,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与启发下,学生的心智得以开启,思想得以升华,潜能得以显发,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激发出创新的热情,形成创新的能力与品格.

综上所述,创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引导和发掘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潜能,让个体的能力和人格等诸多方面得到更全面自由的和更充分的发展,使青少年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健康,人格圆满成熟,视野开阔高远,素质全面博大的崭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