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语文阅读解题的心理障碍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68 浏览:69634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解题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它受思维规律的影响.思维的消极因素所引发的思维障碍对解题会起一定的误导、抑制和制约作用.事实表明,心理障碍严重地阻碍了解题的正常思路,因此有必要了解它的成因、规律和弊端,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做题能力.

阅读理解时,由于思维在一定时间内有局限性,考虑问题就容易影响思维顺序,形成固定的方法,出现“思维固定化”和“思维单向化”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良机是在学习与旧知识相似的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加以区别,加强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改变按固定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强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在平时做题时,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思维惰性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对难以逾越的困难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飞一种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

思维惰性极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思维的零散,逻辑性差,丢三落四,以偏概全,答题片面.其实,如果耐心地寻找思维路线,以积极的思维思考,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改变和排除的.因此,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而是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励他们养成敢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不断感受到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享受到问题解决后的乐趣,从而化被动解题为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而克服思维的惰性.

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单一性,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它缺乏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单一性常常引起思维僵化,墨守成规,断章取义的错误,并导致思维过程中断而受阻.

比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的考察中出现这样一道题:分析理解文中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僵化,断章取义,认为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小弗朗士希望鸽子继续用法语唱歌.再如有这样一道中考题:“读完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有的学生答为“尽责就会快乐”,有的学生答为“苦乐源于对责任的态度”.这道题目是考察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两个答案概括的范围小,内容的层次较浅,这些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未能达到本题的考察要求.

由此可见,要克服思维的单一性,最重要的是必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让思维活动发散开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当一种方法遇到困难时,能够换一种角度思考,或者触发联想,大胆想象,尝试多角度的思考,构造出多维的解体渠道,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以上仅是对影响阅读解题心理障碍的三种因素的分析,由于它们的存在,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阅读解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形成积极的思维态度,努力克服解题的心理障碍,顺利完成解题任务,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