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焦虑心理构建和谐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23 浏览:94553

摘 要: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减少师生冲突是当前学校、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 键 词 :焦虑心理;构建;和谐

师生关系不和谐,乃至师生冲突是当前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那么,如何有效地化解师生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周红五教授说,人最大的需要就是安全感(不要威胁学生).人类生存的世界存在着危险,恐惧因此而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情感,我们不知道何时发生地震、洪灾,不知道世界末日什么时候真的到来.教育本来应该是人类摆脱恐惧的方式之一,可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始终与恐惧有关,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教育在制造恐惧,甚至将教育活动建立于学生和教师的恐惧之上,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恐惧教育学”.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目的与手段的和谐,不要制造恐惧或恐吓学生,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充满希望和心灵的安宁.

(一)尽量减少或避免“身份的焦虑”

所谓身份,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身份的获得,过去主要靠出身和血统,现在主要靠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成了分配身份的主要依据.对此深有体会的学校就用下层身份的可怕前景恐吓学生.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曾经讲到自己儿子上小学时,有教师对他儿子班上的一位学生说:“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长大了吃屎都接不着热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说不出如此粗俗野蛮的话,但类似意思的话却不少见.比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看你怎么办!”“现在笑嘻嘻,将来哭都哭不出来!”“你这样的分数,专科都考不上!”有教师甚至指着农民工对自己的学生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他们一样!”所有这些类似的话语,不能简单地像白岩松在《新闻1+1》当中所说的是语言暴力、冷暴力,其映射的还有教师对人生艰辛、渴望学生有一个好前途的良苦用心.学校教育之所以充斥这样的话语,传递的是一种为身份而焦虑的情绪,用活生生的现实诠释着人生艰辛、人生痛苦,但结果往往造成悲观主义.

(二)减少紧张恐惧的教育气氛

如今学校的教育气氛是以紧张恐惧为特征的.上学就如上战场,学生每天早早出门投入大大小小的“战斗”,只许胜利、不许失败,否则一步跟不上就可能步步落后,后果不堪设想.就连画张画、写段文字、唱首歌,教师挂在嘴上的话也是“看谁做得最好”.

多数的考试和评比既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的.自己所教班级的平均分、高分率等指标哪怕是比别人少半分,甚至是零点几分,那都是巨大的失败.再加上职称、公开课、学科带头人等名目繁多的竞争,教师的生存处境与学生一样紧张.

当然,对学生来说,教师是恐惧制造者;对教师来说,他们也是恐惧的受害者,真是“你恐吓我,我恐吓你”,所有与教育沾边的人都陷入了恐惧的恶性循环,师生都同样生活在恐惧之中,师生关系怎么好得起来呢?冲突又怎么会减少呢?

其实,每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都期待着实现美好的人生愿望,渴望做善事,期盼走向成功之路.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让教师成为安全、希望、人性观的象征,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班里一位二中转过来的很调皮的学生在班里给笔者的经典名言是:“凡是鲍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鲍老师规定的都要去做!我们相信鲍老师.”一位从附高转来的女生还特意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专门记录笔者的“名言”.显然,以她们为代表的学生与笔者的关系是比较好的.

二、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从学生主体来看,作为受教育者,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有所收获:一是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育的经济功能的一种体现;二是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精神追求,渴望自由、、平等和公正,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向权威挑战,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不想一味服从教师的管教.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既要合理运用规章制度管理学生,更要用情去感化人,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做到有效地运用权威.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依据其违规表现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口头警告、书面检查等.惩罚如运用得当,通常能迅速有效地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但是,学生毕竟是思想意识尚未完全成熟的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许多非理性的成分,不加分析地运用教师制度化的权威去强迫他们遵从学校的规章,既违背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也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人向善”也,要达到使学生“向善”的目的,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向善”.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应善于运用指导性的、积极的语言,循循善诱,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尊重与人文关怀,为学生打开一扇情感之门,一方面可将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引入正轨,纠正他们的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将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三、树立新型的职业观和社会观

周红五教授说:“你知道你是谁吗?认识你自己!”我们教师是谁呢?要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三句赞美教师的话去掉其他定语只剩主干,就变为教师是工程师、是园丁、是职业,或者干脆直接说教师是“教书匠”.就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而言,一方面,我们将“教师”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它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是其生活的来源和保障,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也就是“饭碗”;另一方面,社会赋予教师一定的角色权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学生拥有教育教学权、指导权、管理权等,这些权力成为教师获取精神满足的途径,教师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控制,让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保障自身的权威地位.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圣人.在当今这个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亦步亦趋地跟在社会的后面,独立性消逝殆尽,学校或被动或主动变成了个人追求功利的工具.当前教育与社会的这种关系不是正常的、应然的,而是扭曲的、病态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坚守自己的独立性,无论外面的社会是如何充满风险、如何恐怖,学校、教师还是有可能为学生搭建一片和谐的天地的.正因为如此,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有感触地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认为的,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

树立教育“新三观”本质是建立、平等、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实质是教育规律的认识与利用.正如诗歌《改变》所说的:“我改变不了这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等”从广大学生的主观价值需求上讲,每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都期待着实现美好的人生愿望,渴望成功,期盼被人关注,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重视课堂“新三观”的树立,相信必将使教育多一份精彩,学生的成长多一抹亮色,师生关系多一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