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93 浏览:21212

【摘 要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展开论述,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优化课程建设的原则和举措.

【关 键 词 】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