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述评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957 浏览:108526

一、研究的源起

在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生活和工作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同时也遭受了无法避免的心理负重和挑战.这一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青少年,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伴随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同,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讨

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工作,有益于利用和开发显性课程中蕴含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内在价值得以更深入、更全面的体现.

其次,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工作,可以把笼统的、抽象概括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逐级具体、细化,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并通过结合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第三,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运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理论指导课堂管理实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身心的放松愉悦、师生的交流互动、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第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工作,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中,进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应用研究,以指导教学实践,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教育教学理论当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在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下,与周围环境中的同学、老师交互作用,共同协商学习.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从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出发,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有创造力,有自主性、人格健康发展的自由人.

上述两种教育教学理论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发展,成为自主、人格健康的个体.而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学科教学内容提供良好载体.社会科学类学科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艺术、体育类课程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育课,有学者认为更是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


(3) 学科教学过程提供丰富资源.在教学过程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科渗透模式是一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模式.教师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专业心理课,这种渗透是在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

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在学科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之间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是系统性原则.这一原则指出,要有意识地选取教材内容,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因缺乏系统性而造成顾此失彼和轻重失衡的弊端.

第四是自然性原则.该原则指出,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概念

实施学科心理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相应地,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能力 .

(2)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法

怎样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途径与方法很多.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特点,主要的途径与方法是加强职前培养、进行入职辅导和开展在职培训,沟通职前初步形成、入职基本形成和在职提高完善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实现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全程培养.

2.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策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科学地设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是心理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科教学的内容,贴标签式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二是心理目标要结合实际,不能套用相同的模式;三是心理目标要以认识目标为基础,要知、情、意相结合,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

3.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策略

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体育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隐藏在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有机渗透.

4.与教学过程有关的策略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加以渗透.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努力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用体系,以开放、互动、创造性的教学, 使原先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刺激的封闭教学, 变为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应客观新形势的变化,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市永和镇英墩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