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5 浏览:20727

【中图分类号】R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125-02

【摘 要 】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最佳.

【关 键 词 】心理,慢性病,病人,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 使病人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 、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作者单位:214002 江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