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几种行为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87 浏览:105886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对其人格形成有极大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在教师、集体、书籍、来家作客的亲戚和熟人等众多的雕塑家中,父母是最初的雕塑家.幼儿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缺乏生活自立能力,对父母处于依附关系.父母的慈爱和抚育,会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在充满亲子之情、和睦友爱,能正确教育子女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情开朗,对人宽容,易合群.如果父母对子女缺少真诚的爱,会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感到孤独、冷漠,并且可能把这种感受泛化到社会上的一切人与事上,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一片阴影,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德国心理学家凯伦霍妮提出,神经病症行为的萌芽能在亲子关系中找到.父母对子女冷淡、敌意,甚至憎恨,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可能导致神经病症的产生.

“怜子如何不丈夫”,天下大多数父母都是钟爱子女的,但是有一些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过分严加管束,要求过高

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脆弱或骄横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气,于国于家于后代是后患无穷的,另一方面,我国民间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棒头上出孝子”,认为“严加”管束,才能望子成龙,则是另一极端.小荣的爸爸规定小荣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练书法,做他指定的数学题和作文,并定下三不准:不准听收录机,不准看电影,电视,不准看连环画或其它课本以外的书.还要求小荣的考试成绩必须在班上前五名之内.一次小荣期中考试数学得85分,爸爸狠狠地训斥他:“为什么别人能考90分,你却考不到”小荣爸爸的这种行为在父母中是不乏其人的.父母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但绝不是越严越好.对儿童的要求,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年年龄而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不能把孩子简单地和同龄其它孩子攀比,也不要和自己当年的成就相比.有的家长常常训斥自己的孩子不加同班或同院子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者说,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成绩如何如何好.这种作简单类比、贬低和训斥,只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和上进心:各人的成长,由于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条件不同等等原因,往往各有长处和短处,而目,社会各时期教育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孩子.儿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也在发展.如果过分严加管束,只让他们整天埋头读书,就会限制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并有可能形成他们对学习的厌恶、畏惧情绪,就象让一个人长期只吃一种他原来喜欢的食品,久之也会厌食一样,或者在父母管束不到的范围内,可能形成“逆反”行为例如不让他们看连环画或小说,他会在学校里看,背着父母向小伙伴借阅.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或者由于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变得情绪低落、沉闷忧郁、胆小拘谨;或者对父母产生反感,变得脾气暴戾、执拗.

不准和同龄伙伴交往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和同学或其它同龄伙伴交往,会发生争吵、打架等意外事端,或沾染上不良习惯,因此严禁孩子和同龄伙伴交往,不许孩子带朋友或同学来家玩,也不同意孩子外出,和同龄伙伴交往,是孩子的合理需要之一,儿童由于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日渐扩大.不仅需要和父母、教师交往,更需要和同龄伙伴交往,父母应该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儿童和同龄伙伴的嬉戏交往,可以使他们通过了解同龄伙伴,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的比较,来了解自己,比较正确地评价自己,通过这种交往,可以培养他们尊重别人、善于与同伴相处、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培养适应环境及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如果让孩子在封闭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就会闭目塞听,可能胆小、孤僻、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而且父母如果拒绝孩子的朋友来家作客,或者孩子的朋友来家作客时父母表现冷淡无礼,也会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伙伴中感到羞愧.

不公正小玲从小肠胃消化能力弱,喝一口豆浆胃就不舒服,小玲的爸爸却认为小玲只愿吃牛奶,不愿吃豆浆,太娇气.有一天吃早饭,爸爸一边声色俱厉地批评小玲娇气,一边硬逼着小玲把一碗豆浆喝了下去.结果在上学的路上,小玲胃部疼痛,发生呕吐.后来直到小玲长大,回忆起这件事还觉得委委屈,父母在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后,如果不作调查分析,只是凭主观印象下结论,或是偏听偏信,然后凭借家长权威来批评指责孩子,又不允许他们申辩,这种做法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他们迎过家庭成员关系构成最初社会经验,如果他们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就会对父母和社会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看法与态度.孩子需要尊重,需要公正对待.

指责和打骂有的家长由于性情暴躁或者不懂得教育方法,经常指责,打骂孩子,有时当着亲友、孩子的伙伴、教师的面,羞辱孩子.年幼的孩子由于无知,有时会有些小过错,这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应该分别情况,加以帮助和教育.如果孩子是无意的,如打破一只花瓶,或偶尔一次玩昏了头忘了做作业,父母可以提醒他们注意,下回小心;如果有些过错是明知故犯或屡犯,父母应予以严肃的批评教育,说清道理;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有了认识,主动认错,父母对他们要宽容,既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又加以安慰;如果孩子改正了过错,有较大进步,父母还应加以鼓励.这样孩子就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心理也健康.如果父母经常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对,而且翻老账,把孩子过去的过错挂在嘴上,甚至动辄打骂,就会使孩子失去了天真和热情.如果整天提心吊胆,随时提防父母的训斥打骂,精神就会抑郁萎琐,更谈不上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了.长期如此,就磨去了孩子的羞耻心和自尊心.而对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来说,没有比丧失自尊心更可怕的了.没有了自尊心,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任何荣辱、批评、表扬都不起作用,自甘落后,自暴自弃.孩子也可能走向另一反面,变得攻击性强,把自己在家里遭受的压抑和冤屈,发泄在他人身上.甚至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求同情,因而走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