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51 浏览:45371

三、深藏不露的“爱”

文学界和评论界对《野草》中“爱”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时间也不长,但是由于鲁迅在《野草》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内涵,让人们可以从新的哲学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鲁迅从来不直接表达“爱”,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深处.逯艳认为,《野草》中有鲁迅独特的“爱”的见解,鲁迅对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是他“爱”的哲学的另一种折射方式.以《过客》中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鲁迅给予赞扬和鼓励;而对于《求乞者》中的孩子,鲁迅则表现出厌恶甚至是批判的态度.虽然分类的方式比较简单,但是这并不妨碍鲁迅在爱的表达上的宽容和理解以及不可改变的原则性.鲁迅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爱,更不是爱心泛滥的博爱,这就是鲁迅爱的哲学.在《野草》中,鲁迅并没有处处体现出这种爱,但是具体到每篇不同的文章中,从新的哲学视角去分析鲁迅的“爱”还是有一定可取性的.胡伊强也曾潜心研究过鲁迅的文章,并在著作《鲁迅:为爱情作证――〈野草〉世纪之谜》中对鲁迅的“爱”进行另一个角度的研究――爱情的角度.他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中,将这种“爱”理解为鲁迅和许广平恋爱中的一些感触,由于在那个比较保守的时代,所以只能隐晦地表达.其实鲁迅是采用一种矛盾的策略来处理爱情,这是他特有的一种方式,他隐藏起内心炽热的情感,而采用尽可能低调的方式去表达.胡伊强引用了许多鲁迅的日记和鲁许之间的信件来证实这一点.胡伊强认为,《死火》是鲁许爱情经历的真实写照,是将他们恋爱的全过程凝练地记录了下来,并用象征的形式表达出来.许广平用炽热的爱情唤醒了鲁迅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爱情的渴望.无论是“冻灭”还是“烧完”,胡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无法确定《野草》与鲁迅的爱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但是这种解读方式确实也是《野草》研究学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四、结 语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虽然在人类的历史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他却是一座思想的丰碑.当“死火”燃尽,“野草”却重生,阅读鲁迅的《野草》,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品味到人生的意义,更被那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所震撼.鲁迅选择了承担黑暗,也勇于反抗绝望,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苦难中对新生的渴望和探寻.鲁迅的思想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现实,站在历史的高峰,他对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卫俊秀.卫俊秀学术论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廖明英(1973― ),女,四川万源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