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新闻史上的杰作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89 浏览:16100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一生写新闻不多,但此文却成了我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篇.

1948年,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揭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刘邓大军攻克襄樊,南阳守敌四面楚歌,更加孤立.10月,指示中原野战军二、六纵队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将国民党黄维、张淦两兵团牵到南阳以西,中原野战军主力趁机攻占郑州、开封,并逼近徐州.随着黄维、张淦两兵团东返南撤,我军解放南阳的条件完全成熟.11月4日凌晨,在中原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阳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守敌王凌云部弃城仓皇南逃,南阳不战而克.当晚,一直关注中原和南阳战场的,在西柏坡通过电文获悉南阳顺利解放的消息后,欣喜不已,遂奋笔泼墨,为新华社撰写了这篇著名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讯稿.

这篇新闻有翻云播雨,气吞山河的气势.新闻之气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一般文人写文章,情胜于势;而的文章,势胜于情.他站得高,看得远,文章充满硬气、正气.如该文对敌军慌慌张张调兵遣将,妄图围堵我军的描述,及对敌军弃战而逃的刻画,用语不多,却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国民党反动派被我军牵着鼻子走的衰败相,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我军士气正旺.该文的末尾还这样写道:王凌云“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个断言,肯定而又自信,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远见的表露.只有成熟的故治家,才能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万钧于文章,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政见.无怪乎有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是以气势压顶的文章,征服了天下的文人.


这篇报道文字并不长,可有思想含量,“理”说得很明白.站在全国形势发展的高度,分析敌我,总结以往,预测未来.他善于从一点出发谈到全局,又从全局出发评述一点,这样,从事物的联系比较中,把握形势特点,把道理讲得精辟和完美.如,评述到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是“全局败坏”“完全孤立”,而我根据地则不断扩大时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借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口,道出了我党我军一旦在一地生根,将产生巨大的威力,要是成了“树木”“森林”“枝叶茂盛了”,就更强大了.接下来,他又从康泽的被俘,谈到王凌云的弃城南逃,从当时国内局势与南阳的战局,预测了战争的必然走势,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发挥了新闻中论理的功能.

写新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典.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生读的书,比终生治学的人还要多.他逝世后,单是从中南海颐年堂的“菊香书屋”里,就清理出书籍9万余册.他从修学中储能,从修学中找“主义”,终成了大学问家.由于他熟悉中国的文史典籍,写文章时就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能从典故中找根据、找方法,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因此,该文中用典的贴切,是他深厚的功底所致.该文谈到南阳时说,“等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直接从典故中找根据,证明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现实也是如此.之所以对南阳的历史掌握得那么多,除了博学,他还意识到南阳地理位置特殊,就倍加关注.因为有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也就成了报道南阳最高级别的记者.

本文的结构也有独到之处.该文没有分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采取这种形式,既是作者写作时文思泉涌的反应,又是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加快新闻节奏的要求.在战争年代,写作和阅读这样重大的事件性新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不能从容不迫,慢条斯理.作者要一口气把信息传播出去,读者要一口气把新闻看完,所以一段下去酣畅淋漓.一段到底有没有层次之分?有.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有历史背景,十分重视南阳防地,中原战区敌衰我盛,我党调整策略争取更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已成定局等几层意思.每个层次都可单独立段,只不过为了新闻的阅读效果,作者没有分段罢了.这样的结构,便于说古论今,评判敌我,纲举目张,层层递进,把新闻与历史、现状与未来、军事与政治等,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构设计,只有文字高手才能做得完美无缺.本文通篇以敌人一个“逃”字开头,又以一个“逃”字煞尾,一个字点明了形势大局,一个字长我志气灭敌人威风,使人读之有味,思之快慰.

在胡乔木《回忆》一书的封面上,曾印有给胡乔木的一封亲笔信,内容为:“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可见,对自己所写的这篇新闻,是比较满意的.时隔几十年后,胡乔木同志在一次同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谈到这篇文章时,高度评价说:“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当前,我国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温这一名篇,对倡导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