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频道的独特价值需加强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1 浏览:13826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在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起草的致读者信中就提出:要求《人民日报》跟党和政府的声音完全一致实际上做不到,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利,当年看得很清楚


这次央视新闻节目改革,我个人觉得总体来讲是要加强新闻性.一是宣传性的东西要少一点,社会守望、百姓关心、对社会重要的事情要多一点.直播和报道范围的加大,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联动,以及强化各地分演播室的功能,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加强新闻的时效性.二是要加强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信息社会,新闻的控制权出现了松动,“公民新闻运动”使对新闻的竞争让位于对解释权的争夺,这样加强新闻即时评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强化新闻杂志、新闻专题这类深度报道类的节目.要对新闻资源做深度挖掘和评论,更多地反映价值观和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台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资源和潜质,相信可以做好.

这次CCTV-新闻的改革,当然会精简和调整一些栏目.但并不是因为这些栏目做坏了这个频道,而是因为CCTV-新闻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缺少它的独立价值,很多新闻都是按CCTV-1的新闻尺度来的.CCTV-新闻的特色在于直播,通过对某些专题的即时评论和多点连线形成多角度.而那些色彩的东西,价值观的东西可以放到CCTV-1去.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新闻尺度的问题.其实电视就是电视,不应该与党和政府的文件或口径完全一致.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在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起草的致读者信中就提出:要求《人民日报》跟党和政府的声音完全一致实际上做不到,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利,当年看得很清楚.虽然有些节目还是需要严谨,因为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CCTV-1的新闻就可以严谨一点,相对迟缓一点,主流价值观一点,但可以给CCTV-新闻更宽松的尺度.其实像凤凰卫视那样的尺度和人才,电视台也可以有.社会对一个事态的反映,需要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没有谁对谁错之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对事物的看法才能够相对均衡一点.如果总是要求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虽然某些时候可能会有整齐划一的快感,但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如果大家都是一个想法、一个主张,就很容易使社会失衡.

电视新闻改革还需要强化、提升它作为媒体的公信力,这主要靠几个方面来维系.

第一是透明.操作过程、决策过程透明,就像朋友,即使不完美,我仍然信任他;第二是专业程度.专业就是胜任,比如是否及时、平衡、客观,哪怕是涉及自己的事情,比如央视大火公众很关注,就应该及时报道、访谈、调查,不能用两套标准;第三是对受众利益的关切.中国的电视媒体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比,缺少对受众利益、文化、规则、喜好、需求等的切近的关照,没有让观众感觉你是照顾我的,按照我的需求做的,现在的问题是经常是自说自话,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只是宣泄情绪,这种宣传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小.

在对外报道上,CCTV-9主要是面对西方的主流阶层,不是想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因此要用西方能听得懂的方式和游戏规则来说话.CCTV-9应该像半岛电视台学习,半岛电视台是BBC训练出来的运作模式和表达方式,他们熟悉西方的游戏规则,但也在顽强地表现阿拉伯世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形式上的学习,并不妨碍价值观的表达.CCTV-4主要是面向全球华人,应该根据他们对母国的文化要求来编织内容.

至于新闻资源整合、如何避免内耗,这是一个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新闻节目的作业流程,采访的终端生产就是为了一个栏目.要解决新闻资源的争夺问题,需要把生产方式变成两个阶段,一是中间产品标准化,就是去采访的记者不是为任何一个栏目怎么写作,而是标准化生产一个产品,然后终端各个栏目再各取所需,去生产自己的产品.虽然现在有不少地方台在尝试大编辑部的运作方式,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标准的确立存在问题.比如对一个突发事件的采访,什么叫突发事件,应该采访那些人,问哪些问题,有哪些角度等等都很难确立一个具体标准.现在可以尝试通过某些联动机构,必要时做一些分工,使联动更协调一些.但这只是一种精细化磨合,不是生产模式的改变,要想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短期内还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