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平民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827 浏览:140991

当前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三贴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要把报道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用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节目处处体现采编者的良知与责任,并融合情理、道义和品格,必须对民众的心理有充分了解,弄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节目,需要什么样的收视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新闻节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强调思想境界、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从百姓小事挖掘大主题.使新闻节目的形式更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内容更具有可视性,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一、以平民视角做好电视新闻宣传

1.以百姓视角解读方针政策.在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时,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以普通百姓的眼光去挑选新闻素材,以真实报道普通百姓和生活状态为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当代百姓面临的问题,大到国家政策的贯彻,小到柴米油盐,包括住房、菜价、子女教育等等.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百姓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平民化” 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只有找到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切入点,就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吸引群众眼球.在策划《城镇医保走入百姓生活》这一系列报道时,我们就从百姓的关注点出发,分别围绕“如何参保,如何核销药费,居中在外地如何就医核销药费” 等内容进行采访活动,节目播出后百姓关注,既宣传了政策,又体现了百姓需求.

2.语言要亲切朴实.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主要通过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播新闻内容,播音时力求做到语言轻松、语气平和、放低姿态、播说结合,从而拉近和受众的距离,避免“我播你看”那种高高在上的传统做法,努力缩短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在表达上要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使观众在看新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口吻上要显得平等亲切,语气随和,贴近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让观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流,缩短距离,提高收视率,百姓从中也受益.

3.创新手法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写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性的真善美,着力彰显人的光彩,展现人的个性与尊严、抗争与拼搏、智慧与美德,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以真情感动人.多现场、体验式,真实客观地反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一样的发展和变化.采编人员要当好讲述新闻故事和发掘新闻价值的思想者,当好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在尊重他人时获得尊重,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党和人民怎么写作.

二、采写平民化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2.避免苦情戏.平民化新闻,一定要避免煽情过度,新闻人可以在新闻报道时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但是一些新闻人将自己的位置直接安插在当事人身上去直接干预新闻事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使新闻变了味道,失真,没有深度.采编人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当好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当好传播党政声音和表达民众意愿的传播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全力做好沟通、团结、稳定和鼓劲作用,目的在于能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利用媒体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引导更多百姓关心、参与公共事务.

3.把握正确导向.满足受众需求是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合理需求,要坚持为绝大多数受众怎么写作.时政新闻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舆论引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方面对一部分不健康不合理的需求坚决拒绝,另一方面对民众泄一己之愤的不合理诉求坚决抵制,采制情真意切的新闻精品,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与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电视新闻以报道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主,但既要为党和政府怎么写作,又要为人民群众怎么写作,采编者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新闻素养,深入研究方针、政策和民心,解析决策出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审视社会热占话题的时代意义,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又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真诚地对待新闻内容,真实地再现生活本质,这样节目才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