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的新闻价值标准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56 浏览:15849

摘 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突发事件报道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因此,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下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会呈现不同的影响.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的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够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相反的,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探析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的现存问题及原因,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价值的标准取向.

关 键 词 :突发事件;新媒介语境;新闻价值;标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96-02

我们生活在一个持续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世界中.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地震、火灾,也可能是孩子口中的一口牛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许多事件解决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的沟通.对于突发事件的真实报道可以减少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也能检验媒体应对事件的能力和整体的实力.特别是在新媒介的语境下,突发事件的报道所体现出来的媒介新闻价值标准显得更加重要.

一、新媒介语境下的突发事件的报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从而构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的新媒介环境.新媒体以其快速、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强大的传播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1.媒体对社会学习的误导.新媒介语境下,各种媒体信息观点庞杂,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反而将一些社会问题人为性放大,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造成了媒体对社会学习的误导.如2010年富士康发生十二连跳事件,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公开表示,媒体对事件的过度报道和渲染会引发“维特效应”.人大喻国明教授表示,媒体在短时间内的集中报道,会令某个现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报道的取向问题可能会产生变相鼓励的负面效果.富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还是因为事件本身和媒体报道的连续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好“度”,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而不要为了一味地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成为“维特效应”的推手,对社会学习起误导作用.


2.传播虚检测信息对公众认知环境的干扰.公众对突发事件极为敏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一方面涉及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关系到群众的人身安全与社会系统的稳定,媒体对虚检测信息过度报道会干扰公众对环境的正确认知.虚检测信息在渠道多、速度快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迅速传播和扩散,公众产生心理恐慌从而不信任政府,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沟通和传播工具.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就是因为大部分民众通过手机和被通知地震要来,因此造成社会恐慌.此次事件中手机就充当了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手机的连接,消息实现了从点到点或从点到面的快速传播,由此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3.媒介融合后新旧媒体议题设置的凌乱.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设置议题.而新旧媒体在议题设置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媒体互相抄袭不溯源,导致议题雷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唱反调等问题,这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将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民众往往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在BBS上灌水、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传播和交流信息.由于传播者数量巨大、分散、异质,还处于匿名状态,监控起来比较困难,自行发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地传播,几乎不受限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媒介不严格把关,将错误的观念设置在议题中,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4.信息庞杂对媒体权威性的削弱.新媒介的出现,使普通公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发布消息表达观点,从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在当代已经合为一体.话语权力的分解削弱了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威和主导地位,庞杂的信息阻碍了专业权威媒体设置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性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的源头包括传统的新闻单位、信息公司和个人,多节点、无中心和网状发散型的传播方式替代了传统的中心节点式的传播,这势必带来舆论的庞杂和不可控.

二、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报道所存问题的原因

1.市场化的冲击.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长期以来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与组织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涌现出一大批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市场化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基于受众的价值判断,这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媒介环境.市场化必然导致新闻内容发生质的变化,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更容易被纳入到媒体的报道体系中,这已被欧美国家媒介发展史所证明.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一些媒体不惜以损害公众利益来谋取媒体集团的赢利.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部分媒体以提高收视率或获取浏览量为首要目的,一味追求报道速度和轰动效应带来的商业利益,影响了媒体信息内容的公信力,在社会中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2.传播者媒体素养的缺失.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包括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也包括传播信息的个体.突发事件报道具有极强的公共性,没有高度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水准,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必然会缺乏社会公信力,而没有社会公信力的媒体机构或媒体从业者最终必然会遭到社会的唾弃.之所以会出现媒体从业人员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借助虚检测信息进行炒作的行为,最根本是因为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缺失.信息传播者行为的不规范,说明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同时,人才管理机制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缺乏一定的规范制度来督促新媒介从业者的职业行为.

3.新闻价值标准的双重属性.选择什么样的新闻进行报道,从哪个角度进行报道,这是由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决定的.新闻价值标准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新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主观性.任何新闻的价值都是由人来决定的,主观因素必然产生影响.在对一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时,我们必须将事件本身的价值与判断者的身份和所处的情境相结合,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不联系具体情境而判断一个新闻事件的价值高低是无意义的. 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媒体在这个大背景下必然受到影响.在我国,虽然对于媒体的要求中社会效益排在第一,但媒体的市场化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媒体的经济效益.市场因素对于媒体的影响,就体现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上,容易向受众的新闻价值观妥协,以“吸引受众眼球”就成为媒介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

三、在新媒介语境下应有的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一种度量,用来评判新闻事件和新闻文本的意义.新闻六要素,即真实性、及时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新鲜性体现的就是新闻价值取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和兴盛,除了基本的新闻六要素外,当前我国媒体新闻价值取向有了明显的改变.

1.多元化.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新闻报道都是坚持政治宣传为主,即一维性的政治宣传,纯粹从政治角度出发,把政治宣传与新闻等同,使得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中呈现泛政治化倾向.众多报纸的头版头条长期集中报道我国的内政活动和工农业生产,政治性较强,传播具有单向性.在进入新时期后,报道取材的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强调新闻传播要做到信息、教化、监督和休闲等功能的“多位一体”,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新闻需求.

2.生活化.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信息需求量急剧加大,新闻媒介作为传播介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连接桥梁作用.新闻报道开始更多地将视角对准大众的需求,反应大众的现实生活,对人们关心的、有用的和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尽可能充分的报道,开始强调新闻的本土性、接近性和实用性.比如,随着社会生活的经济化,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大众生活经济学”因此得到普及.另外,生活化成为报道实证新闻的一个重要视角,新闻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成为解读重要新闻的基本策略,使新闻报道“近些再近些”.

3.平民化.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中,平民化是报道多元化取向中最显眼的一员.关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题材备受各媒体青睐,内容涉及到如就业、物价、交通、房价、上学、看病、社会治安等反应老百姓衣食住行,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等的新闻题材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同时也备受各媒体青睐.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重视群众疾苦,倾听老百姓声音等的新闻报道,关注人文关怀,在帮助一些有真正有困难的群众的同时,也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这类新闻报道在社会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4.深度化.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和新闻类型,能够系统而深入地反应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社会问题,揭示事件来龙去脉,发现事实真相,释疑解惑.在新闻实践中,深度报道正逐步发展为“深度新闻”和“新闻的深度”,在深度思维和深度方式上做文章.狠抓重大题材、深挖新闻主题,或在新闻背景上下功夫,已经逐渐成为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自觉,都力求将信息梳理,理性阐释、权威解读做得更足更深更好一些,新闻传播已经进入“调查时代”、“厚报时代”,深度化将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