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就在田间地头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05 浏览:20110

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新闻工作不竭的源泉.新鲜的,生动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最反映民情民意的,大都来自基层,我们党报记者,要做好这份沉甸甸的工作,也必须经常走基层,深入下去,沉下去,这就有如我们来到大海,你怎能不随时采摘到美丽的浪花?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写的新闻作品怎样也生动不起来,站不起来,官样文章,有时甚至觉得没什么可写.如果总是开会、看文件、看材料、坐办公室,不出现这样的境况才怪呢?来到基层,你会发现我们到了大海,找到了宝藏,世界是这样千变万化,生活是这样丰富多彩.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回到办公室里就无奈.

好新闻在田间地头.2003年,一号文件下发,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被摆在突出位置,怎样写出反映三农的新闻稿件,我分社记者徐永升来到松山区,在松山区大庙镇他听到村里大喇叭就正在播讲一号文件,经了解还是每天定时播讲,村委会请来市区两级讲师团的老师宣讲一号文件精神,村民们在地头干活就能听得到.村里对这样的活动很欢迎,听得津津乐道.徐永升灵感一下来了,写出《村头又闻喇叭声》,先后在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等多家报纸发表,还获得了当年自治区好新闻奖.

我们在开展践行“三个代表”活动中,起初我们着眼于各地区、各单位组织什么学习啊,演讲啊,反映的东西总是失之于肤浅,一次我来到宁城县汐子镇,在一农户家,我了解到宁城县委决定,每一位县级领导帮三个农户,或送技术,或帮助跑点资金,一位副县长帮助一个农民盖起了两个大棚,搞起了设施农业种植,这位副县长给这个农户请来县农业技术指导站的科技人员,并为他购写建设施农业的生产资料,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位县领导就来这个农户家四次.这个农户的两个塑料大棚当年收入1.2万元.以前这个农户孩子在外读书,要四处借钱供孩子,现在不但可以解决孩子的上学所需,日子过的较充实,这个农民说,他决定把他家的四亩六分地,拿出三亩搞上4个大棚,那样每年就可以收入三万多元,听完这些,我的心里马上热起来了,来了灵感写出了《还是这四亩六分地》的新闻稿件,传回报社,很快刊发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新华社也给刊用了.编辑部的同志给予很好的评价,说这是我们在报道开展践行“三个代表”活动中的一篇力作,又后自己也对这次采访活动进行总结,认识到,我们的报纸每天都需要一些来自基层鲜活、有力的东西,我们的记者只有经常深入到基层中去,才能捕捉到适合报纸需要的东西.


赤峰市有460万人口,12个旗县区,农区有农区的特点,牧区有牧区的特点,赤峰的北部和南部其经济结构、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可谓五彩纷呈.如何准确、生动地、全面地报道好赤峰各地区、各行业的改革、建设、发展呢?这也必须是深入基层.否则你就避不开,写哪都一样,就个人一面,各地一面了.作为一个记者,可怕的是写什么东西都一样,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在上面浮着,如果你经常深入到基层中去,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中,你想不写都不成,因为有那样多令人感动的东西鼓舞着你.有这样一句话要玩味:要想把稿子写上来,你就得把身子沉下去.

我们内蒙古日报赤峰分社的记者在这方面体会颇多.我们也经常在开业务研讨会上进行一些总结,记者范树清来到元宝山区建昌营村,了解到村委会每年给村民发放“三金四补贴”,即养老金、股金、医保金和四项补贴.村委会每年发放800多份的“三金四补贴.”建昌营村的村民得到的福利比城里人多得多,范树清采写了“建昌营村给村民发放三金四补贴”.很快刊发在《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上.记者孙桂娟在元宝山区向阳村发现,村委会为每户村民订一份《农民时报》,顺着这条线下去,她了解到,村委会给农民办的事情多着呢,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工资,重奖村里的孩子上大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孙桂娟采写了《福满向阳村》也很快的刊发在《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上.应该说,这些新闻有新鲜感、有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滴水见太阳,作为一个党报记者,要想做好一个工作,进而成为一个优秀者,就必须把“走基层”作为一种常态.正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