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79 浏览:19461

[摘 要]有“视觉文章”之称的电视新闻就是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贯穿着美学原则、具有美学内外特质的新闻作品.新闻的美学特质启示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记者要充分借助美学的素养和思维来进行新闻报道.违背了“美的规律”,就很难做出真正具有真、善、美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那么新闻不仅反映生活,而且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所以才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审美愉悦是不可否认地存在于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之中的.在我国,人们常说的,新闻是党的喉舌和工具.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干预生活、介入生活的作用是十分必要和大有可为的.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 美学特征 外在内在 真实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8-02

引言

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是对电视新闻的美的特殊性质的概括.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其美学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探究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把握新闻的美,进而更加积极地塑造和更加深刻地欣赏新闻的美.了解新闻的美学特征,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去捕捉美、发现美和塑造美,也有助于他们以具有深远意境、高尚情操、思辨力量的新闻作品去熏陶人、感染人和启迪人.

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变化的电视新闻,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上存在发生的人、事、物的直接体验的意识活动和实践作品.电视新闻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新闻报道自然产生、流露出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审美力量?如何发现电视新闻内在的美学特征以及如何利用好它,并借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用美学的角度和原则重新审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中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在新时期制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意义非常.

1.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质

1.1 形式之美

电视新闻借助的载体是电视,那么它首要的外在美学特质的就是直观性.而一则电视新闻的直观性就表现在新闻的包装形式.

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剪辑、写解说词、配音、合成这几个程序来完成.以上这几个程序需要有效运作、合理搭配,才能做出一档既富有新闻价值有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电视新闻.

先说外采这一块.这一块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来自视觉美学元素.外采包括新闻镜头、记者出镜镜头和采访镜头.在新闻镜头拍摄中,美学的特征和摄影息息相关.新闻现场往往人头攒动,新闻要素也经常被埋没.此时,需要拍摄者运用敏锐的观察意识,争取拍摄一次到位.还要进行多角度采摄.当然,光影对画面的影响是很直接的,拍摄者也切不可因为片面追求画面美感而故意摆拍,有损新闻的真实性.新闻镜头依据现场情况可随机变换拍摄方法,而记者出镜和采访镜头是有一定的硬性标准的.基于电视新闻的客观性,所以仰拍、俯拍等带有一定寓指的镜头角度在拍摄人物的时候应严格摈除.另外,为了让后期制作出来的成片更有美感,凡是过肩镜头的都应充分考虑画面中人物的身高和体形,进而选择符合最佳视感的角度进行拍摄.

再说镜头的设计和剪辑这一块.一系列零散的新闻画面还不能称之为电视新闻,需要加以一定的制作者的心思和对新闻的个人理解.基于电视新闻的新闻属性,在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无法像做娱乐、文化宣传等电视节目那样随心所欲.它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譬如,新闻是严肃的,所以在剪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少用甚至不用特效.特效的美学特征是炫目,但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真实.所以它需要的美学特征就是客观.

再来说说配音.人们常说,某某人的声音像新闻主播,某某人的又像娱乐主播.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合适的新闻声音,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好的新闻声音呢?我想,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键是要适合某当新闻的属性,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配音本来只是喉咙的工作,但放到电视新闻中讲,这就变成了一个人从嗓音到五官到形象气质等全方位的工作.虽然新闻是严肃的客观的,但并不代表着就可以一成不变.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举众所周知的,国内电视新闻老大哥,央视的《新闻联播》为例.《新闻联播》一直以来都给观众以固定的印象,因为主持人年纪、风格的相似性,网上渐渐有了所谓的“新闻联播体”.有了固定的版式是可以,但一旦变成刻板,就会让受灾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闻联播》也开始了“换新”的工作.主播首次加入了“70后”的两位新主播欧阳夏丹和郎永淳,这样一来换了新面孔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小清新”的感觉,进而给观众给好的审美乐趣.

电视新闻尤其注重形象美,因此播出前,编辑要十分注意新闻版面简单明了的设计,通过美的统筹,能够使得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感觉到美的享受.电视新闻和平面媒体一样,适当地“留白”或者插入一定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不仅给受众一个轻松适宜的观看、阅读、接受空间,而且增加了整体的美感,更利于新闻的广泛传播.还拿《新闻联播》来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播出时更换了新角标,字幕颜色由原来的白底蓝字变为黑底白字,开播画面增加了3D立体效果.这样一来,在视觉上增加了多维的角度,让观众感受到了更为巨大的空间,观众在电视机前也能有很强的现场感.

1.2 结构之美

新闻结构中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即重点突出、内容起伏、首尾呼应.

关于重点突出,放到电视新闻中讲,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倒金字塔结构.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引受众“入胜”.开门见山的结构安排,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传递新闻事实,进而增强电视新闻的事实和艺术感染力,给受众以诸多美的享受. 关于内容起伏.古语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文章”的范畴,同样要遵循这一审美规律.其一,任何新闻事件都会有“矛盾”参与其中.所以,电视新闻在组织内容时,应充分重视矛盾的组织,最大程度上促使结构迭起.既能让情节说话,也能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方位转换,更好地反映新闻事件变化的过程.其二,要想起伏的作用恰到好处,悬念的设置必不可少.合理、合适的悬念能在一期电视新闻中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一来,新闻事件的主题就能被深刻且艺术地表现出来.

关于首尾呼应.首尾不但要呼应,更要“巧”呼应.如果开品有悬念,那么在接下来的片段中就需要有照应方使整个电视新闻浑然一体.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在结尾处有巧妙呼应,便可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开头所卖的关子,到最后却变成一个解不开的迷,这样完而不完的运作方式容易造成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误读,同时也有损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

1.3 层次之美

一期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在形式和结构上满足了美学的特征,它仍然不能称之完美.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征,更细致也更重要的研究内容应该反映在新闻内容的层次展现上.内容的层次展现离不开三个关 键 词 :标题、导语、主体.

标题是电视新闻的眼睛,起到的作用是告知与宣传.题目的宣传作用直接关系到该期电视新闻能否被广泛传播.在标题这一问题上,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有很大的区别.报纸标题通常使用大字号、在版面中占据显眼位置的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新闻标题通常在屏幕下方,一般是通过多次出现、经过线条、颜色的搭配,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动感全出.所以,标题用字的形状讲究、节奏次数都需要制作者反复考究,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突出美学的特征.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也给受众以美的享受.

导语作为电视新闻中有一定独立性和统领性的开头部分,具有很强的提炼之美.电视新闻中,它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地表现出一起新闻事件中最重要和最新鲜的内容,进而充分揭示事件的新闻价值,同时唤起读者的注意.所以,它首要的美学特征就是简洁之美.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说最少的话,表达最最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四个字,言简意丰.

有了标题和导语,主体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充实全篇.电视新闻中,主体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对导语起着补充和说明的作用,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细节部分做进一步的解释与扩充,使受众对新闻事实和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因此,新闻主体的美学特征是饱满之美,让受众获得一种具体形象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的外在美学特征,包括了形式、结构、层次三方面的多个小点.这些特征是建立在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新闻记者、编辑以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手段在新闻事件的传达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2.电视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

2.1 真实性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意义非常.在新闻传播的研究议题上,电视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切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都是电视新闻反映的对象.在这些内容的传播过程中,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感.诚然,这些美感要经过恰当的表现,客观的反映事物的形象美.在充实显现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才能借助其内在情感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

众所周知,真实是电视新闻的生命.著名学者陆定一先生曾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也就是说,客观真实是电视新闻美学的基本,是基石.其次,真理和情感是美的灵魂之真.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与美学中的真都是以客观真实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新闻传播整个过程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审美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本价值、理由和意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闻失去了真实,新闻将不成为新闻,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更失去了新闻美学的品性,失去了美之根本,从而也失去了人民对媒介的信任,失去了媒介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2.2 新颖性


电视新闻的内在美学特征除却最基本的真实性外,再推的应该是其新颖性.真实性体现的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鲜性则是体现其魅力.电视新闻的概念中有两个字特别重要,新近.所以,电视新闻的新鲜性又可以称为新闻的时效性.这时效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越短越好.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采用记者现场连线的播出手段.我们可以理解与想象,这种手段比起以往的录播所产生的最贴近的“耳闻目睹”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电视新闻的新颖性也是区别纸质媒体的鲜明美学特征.

2.3 艺术性

电视镜头的作用如果一言以蔽之,逃不出叙事与抒情.而新闻因其真实、直接等节目特性,其镜头也主要以“讲故事”为主,抒情较少.按个人理解,新闻虽然要以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为主要内容,但“感人心者,莫外乎于情”,要想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摄像同样要在镜头的情感表达上下足功夫.似乎没什么艺术特色可言的新闻镜头,也有它独特的亮点的.好的新闻,在镜头的把控上,往往是严肃而不刻板,抒情而不矫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就是要把“人”的因素,也就是把“人情味”,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每个画面中去.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这个“人情味”呢,我觉得可以用增加写意镜头的手段来处理.写意镜头,顾名思义,就是区别于写实镜头的、建立在客观事物上并且以传达拍摄者思想为主的的写意镜头.这是我觉得最能展现电视新闻艺术性上美学特征的地方.,

3.我国电视新闻的特殊美学

在我国,新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电视新闻在我国的特殊美学可以理解为,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干预生活、介入生活的作用. 在我国,电视新闻的美学特质还包括一定的审美教育.电视新闻通过直观的形象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在审美教育方面呈现综合性特征,具体的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以美导善,寓德育于美育之中.电视新闻用美的形象,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社会主义党性和道德风尚.比如,报道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新闻,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后祖国巨大变化,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提高和申奥成功的一刹那间,万众期盼,群情喜悦兴奋激动的场面,被广大观众评价为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二种,以美引真.人们收视电视新闻时,借助美的欣赏可以扩充自然和社会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电视新闻,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其中工农业、科教文卫、军事、体育,新闻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如《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越极地》等等,人们在观赏新闻时,产生了一种审美愉悦,增强了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了理解知识的真谛的过程.以美促进修养及人格的完善、以美育人.用美好的、先进的人去教育广大人民,去塑造人们的灵魂,去美化人们的生活,去推动社会的前进.

4.电视新闻美学特征的实现

在当今快速阅读、读图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选取何种题材进行报道,既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相关,更取决于他们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对电视新闻审美标准的把握.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办得“叫好又叫座”,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受众审美需要的正确评价以及自身的审美意识是分不开的.

作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坚持“两为”方向,更应深刻理解提出的“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以进步的审美观点,创作出充满美感的电视新闻作品,使观众感受美、接受美,并从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可以说,提高和加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它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学习,努力掌握新的电视新闻理论与知识,善于运用各种采编手段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创作领域.加深对电视画面美学特征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以及表现力.

当然,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更要深入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现和挖掘蕴涵着真、善、美的新闻.这也有利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提炼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进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生活的逻辑制作出的新闻片也将是符合受众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5.结语

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是一个包含面非常广的概念,电视新闻记者应加强美学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即具有美学思维和审美人格,这是追求新闻的真善美的重要条件.

同时,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媒体融合的社会,媒体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视新闻传播不仅仅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要研究新闻的美学特征,为现代社会构建一个真、善、美的媒介环境,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