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闻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93 浏览:142043

一份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包含诸多因素:版式设计、图片选择、报道内容等等.其实,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多年从事新闻采访,笔者认为,一份报纸能否吸引读者,新闻是否“活”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怎样才能让新闻“活”起来

一 捕捉细节新闻“活”

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细节是关键.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咏石榴》中,有一句名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说的就是典型的,有特征的细节的作用.大自然景色如此,艺术创作如此,新闻报道也应当如此.抓住、抓准了典型的细节特征,报道也就有了感染力.《包钢日报》记者刘静去年9月采写的新闻,《特别的中秋――李瑞芳夺得北京残奥会女子举重82.5公斤以上级金牌侧记》在细节捕捉上就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是现场描写细腻生动,而且充满了感情,很容易感染和打动读者.这篇稿件不论是标题,还是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紧紧扣住了中秋节这条牵动人心的感情线.文章的一些细节描写真实动人,比如李瑞芳的丈夫说到妻子为残奥会的付出时,“不禁眼圈发红,声音也哽咽起来.”在等待比赛消息时,“李瑞芳的丈夫郝吉珍躲开了众人,一个人走进卧室,安静地翻看着李瑞芳每天发给他的短信.”这些小小的细节反映出的是人物厚重的感情,也渲染了当时家中紧张的气氛,这些细节深深打动了读者.

二 动词行文新闻“活”

为了把新闻写得引人入胜,与其搅尽脑汁去搜寻华丽的词藻,不如在动词上多下功夫.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文艺创作中,最主要的是动词.”新闻报道也是这样.动词可以写人、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物,动词可以让新闻报道富有文采,感染力强.比如,笔者在《包钢日报》刊发的文章《成本为桨破浪行――白云铁矿大力推进节支降耗工作综述》,标题上的“破浪行”就给人动的感觉,吸引了读者读下去的愿望.还有,笔者在《默契配合有序推进――炼铁厂3号高炉及同步检修工程现场见闻》一文开头写到:“站在3号高炉脚下抬头望去,焊花飞溅,淅淅沥沥流下的降炉温的水流形成了一道金色的水雾帘.”抬、望、飞、流等动词的运用,可以让此情此景形象地再现.归纳起来,笔者认为,用好动词首先可以给读者以实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概括的、静止的、抽象的报道是引不起读者“食欲”的.其次,使用动词可以节约笔墨,容易把新闻写得短小、简练、精彩.而这些正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使用动词,可以增加新闻的感彩,新闻报道只有以情感人,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读,才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动词行文也是使文章活起来的途径之一.

三 创新写法新闻“活”

新闻报道,只要内容精彩就一定能吸引读者吗那不一定.精彩的内容,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且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才能吸引读者.据统计,在我国,新闻报道形式有60种之多,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消息、通讯和述评性新闻等体裁外,还有现场见闻、目击新闻、亲身经历报道、新闻游记、采访札记等等多种不同的体裁.在这方面,《包钢日报》就做了有益的探索,其内容和形式的最佳切合点,让一些好的新闻报道应运而生.《如履薄冰――轨梁厂产品质量检查纪实》是《包钢日报》记者王平采写的一篇通讯.在这篇通讯中,作者将现场见闻的写作手法移植过来,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将人物对话贯穿始终.如,“记者在运行的钢轨旁看了一会儿,就觉得头晕眼花,有种‘晕车’的感觉.记者问到:‘看时间长了你们不迷糊吗’一名新来的女检查员笑着说:‘看时间长就习惯了,我刚来时特别不适应,一个班吐了两回’.她接着又说:‘每天往这一坐就是8个小时.白班、中班还好说,到了夜班真是熬不住.但我们可不能打瞌睡,这可是百米高速轨’.”目前,在《包钢日报》版面上,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记者见闻、短评等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跃然纸上,各种新闻报道写法的借鉴和融合也屡见不鲜.内容的新鲜、形式的新颖,逐渐使《包钢日报》为更多的读者所关注,所品味,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