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新闻媒体报道的现实困境?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30 浏览:157512

摘 要 :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真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基本准则.但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为媒体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带来很多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媒体或媒体人为追求“眼球效应”,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制造噱头、制查重新闻.新闻失实,长久下去必将把媒体推向一个尴尬的境遇:公信力丧失.

关 键 词 :改善 新闻媒体 现实困境

近几年,社会上大有好事者呼吁有关部门封杀一切负面消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态应对媒体舆论监督.而这些,无不间接地反映出我国媒体深陷于一种中国特有的报道困境中.那么,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与宣传不分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一种信息.新闻有它自身的规律及功能.在我国,往往有些人混淆新闻与宣传两个概念,在他们眼中,新闻就是宣传,宣传就是新闻,两者没有区别.长此以往,媒体就给人们造成一个“检测大空”的不良形象,因而失去了受众的信任.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这种现象被放大,年轻一代新闻记者可以根本不去现场采访,就在网络上摘抄、复制,一个个“检测新闻”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上.于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之路越走越畸形,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逐渐丧失了公信力,随之而来的是给“小道消息”留下了无限空间.

二、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的缺失

眼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在发展工业化,特别是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地者与政府矛盾加剧,媒体日益受到有关党政及相关部门的管制,出现当地媒体失语、异地媒体监督的现状.媒体可以被迫“失声”,但新兴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却难以做到,于是就出现了“管得住记者,管不住网络、管不着手机”的现象.近几年,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在网络和手机媒体中最先披露出来.在舆论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才最终介入调查报道.

三、传媒人自我研究的“灯下黑”

当前,全国乃至全球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发展迅速,数量大增,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争抢首发新闻、独家新闻,做可读、可听、可视性强的新闻.这也给虚检测新闻的出炉提供了可乘之机.受利益驱动,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一些媒体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片面地吹嘘、夸大,甚至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查重.这种现象在“北京纸包子”、“陕西华南虎”等媒体事件中可见一斑.类似的闹剧和丑陋事件,在全国引发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在人民群众当中的整体形象.由此,不少媒体和记者在报道时慎之又慎,生怕“吃不了兜着走”.而一些地方的公检法机关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利,对记者实施“控制自由”等特权行为.在这种媒体环境下,一些媒体记者只能甘于当“吹鼓手”、当“传声筒”.


四、市场大潮下,媒体“企业化”弊端凸显

报道新闻就得去第一现场.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媒体被迫带着镣铐“闯”市场.新形势下,主流媒体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把创收列为头等大事,并给编辑记者主持人洗脑:新闻内容是产品,是商品,要制播分离,搞市场化改革.党报规定了创收任务,甚至具体到人;电台、电视台唯收听收视率独尊.于是,媒体就成为了一个创收载体和平台,只要能吸引眼球,能带来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和广告就是好栏目、好节目、好媒体;衡量记者的标准也由新闻质量转为考核创收.媒体的尊严由此逐步丧失,编辑记者也因此“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社会上于是也就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

五、如何突破新闻报道现实困局

首先,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媒体责任感是新闻报道和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繁荣,新闻信息已发生巨大变化,所谓的“受众”不仅仅有知情权,更有批评权、参与权,甚至信息的发布权.任何新闻报道,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就算报道内容为坏事,也不可简单理解为负面报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要站在公众的立场,理性客观地充当社会公正的“记录人”这一神圣角色.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2006年之后明确提出新闻报道“群众立场、世界眼光、内蒙古情怀”的观点,倡导“新闻立台、评论强台”,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不失语、不缺位,称得上是省级主流媒体责任和胸怀的一种体现.

其次,如何突破新闻报道困境,目前的办法就是让新闻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回归到它本来的规律上来,即新闻专业主义.提倡新闻专业主义,不仅强调专业知识工作化,工作职能专业化,强调新闻技能与新闻操守的兼备,而且还要从市场经济的产业环境出发,强调媒介工作的商业因素和专业能力对这种要求的满足.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