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在打造思想媒体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62 浏览:130548

[摘 要 ] 优秀的新闻媒体必须同时做好二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前者是事实性信息,后者是意见性、观念性信息.前者是传播资讯,后者是传播思想.要做好思想媒体,既要做好信息传播,更要做好新闻评论.特别是要通过强化新闻评论,提升广播电视的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张力,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思想影响力、引导力.

[关 键 词 ] 新闻评论 思想媒体 作用

拿破仑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传播二者都很重要.但相对而言,信息是易碎品,思想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影响力.信息往往是浅性、碎片性,有时是杂乱、非理性,甚至是反规律性的.因此,信息给人们的认识往往也是浅性的、有限的,有时甚至是错乱和有害的,而只有隐含在信息背后的体现规律性的思想、观念才是具有本质性、建设性的巨大力量.总之,信息只提供表象,思想才揭示本质;信息只是让人“知道”,思想才能让人“明白”;信息更多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思想才能推动社会理性地提升.因此,当今的媒体既要做信息媒体,更要做思想媒体.

从做好思想媒体这一要求出发,在信息传播上,就必须善于用时代思想和时写作技巧念去发现、审视、报道那些具有时代印记与时代特点的时代信息、时代故事,从而让信息承载思想,让故事传播理念.一句话,要用思想做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使时代思想和理念成为信息的核.

从做好思想媒体这一要求出发,在思想传播上,就必须善于以新闻评论的形式以时代思想、时写作技巧念解读信息、爆破信息,放大故事、强化故事.

总之,要做好思想媒体,既要做好信息传播,更要做好新闻评论.特别是要通过强化新闻评论,提升广播电视的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张力,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思想影响力、引导力.

一、强化新闻评论,打造思想媒体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不断发展进步和适应媒体竞争的需要

所以要通过强化新闻评论,打造思想媒体,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思想进步史.就是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以先进思想为动力、为先导而不断取得发展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谈到这种变化,无论国人还是世人,往往首先想到、谈到的是中国经济上的变化、物质上的变化,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最根本、最具本质意义和决定意义的变化是思想与观念的变化.因为没有思想与观念的变化,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大变化.思想与观念的变化才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切变化的动力、基础、本源和总起点.

如果把时空扩展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1年,我们还会明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观念对头,进而由此产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头,国家的发展就顺、就快,反之就会出现停滞、倒退乃至乱象.当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及“人民公社”,特别是“”就是例证.

对于新闻媒体,讲得最多的是导向.导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审美导向、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等,但最重要的是政治导向,而政治导向的核心是思想、观念.正因为思想、观念关乎国家的进退、兴衰,所以媒体的导向确实是“金不换”.导向把握得好,是媒体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与功德,做不好、做不准、做不足、做不到位,就是媒体最大的缺失、失误、失败乃至祸害.这是我近年来一再推动、倡导要用思想办广播、办有思想的广播,广播不仅要做信息媒体,更要做思想媒体的根本原因.

如果细讲起来,强调广播电视要做思想媒体,还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看,随着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互动性越来越强,国际问题越来越国内化,国内问题越来越国际化.中国的发展既给世界带来了贡献,也给固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冲击.以至有的欧洲报纸说,中国似乎是一只闯进磁器店的大象.对于中国的发展,西方并未做好准备,担心、疑虑、失落、忌妒、恐惧乃至敌视等心理交织交错.于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的各种“论”,如“异类论”、“崩溃论”、“威胁论”、“不确定论”、“奇迹论”、“机遇论”、“超越论”、“世纪论”、“责任论”等林林总总.特别是中国走的是自己的道路,因此持“西方中心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崛起的中国不断抛出各种遏制策略和题目,且不说“人权”、“宗教”、西藏、新疆、台湾等旧有的遏制中国的戏码,最近的美日接近、美韩军演,美国暗中窃喜并推波助澜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海诸岛主权问题,以及施压人民币升值、货币战争、贸易保护主义等等,都是遏制中国的新戏码.纵观历史,凡后发国家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先发国家的抵制、刁难和打压.如果彼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或近似,这种抵制、刁难和打压则往往更多局限在经济领域;而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先发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刁难和打压,就不仅仅在经济层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层面,从而使彼此的矛盾就更具复杂性.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中国迈向大国、强国行列时必须越过的一道坎,是一种不可回避的成长的烦恼与代价.

如何引导国人全面、理性、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国际环境中各种复杂且多变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如何为国家在国际外交力学、政治力学、军事力学、经济力学及文化力学的双边及多边的博弈中趋利避害,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安全、稳定、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和舆论环境,都需要媒体提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

第二,当前不仅世界处在速变期,而且中国处在转型期.来自国外的、国内的以及国外、国内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挑战、新矛盾、新事物层出不穷.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期,但却不是矛盾最少的时期.中国花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路,但发达国家在百年中分阶段出现的矛盾也在当前集中暴露出来.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都不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更何况中国人口众多,底子很薄,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背负,所以无论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还是从推动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都需要广播电视对种种老问题、老观念以及种种新问题、新矛盾、新事物做出及时的梳理、解析和引导,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2009年4月3日,受权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2),其中第二款第七条“表达权”这样写道:“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等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这是我国首次把公民的表达权、记者的评论权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事实上,这些年随着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民众主体意识、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思考、喜欢表达,而且关注自己“表达权”的实现.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思考与表达提供了巨大空间,使社会言论进入了“零进入壁垒”的“低门槛时代”甚至是“零门槛时代”,进入了民间思想家、民间评论家辈出的时代,进入了“大嘴小嘴都说话的时代”,一句话,进入了“全民表达时代”或“公民评论时代”.“公民评论”对于民众的贴近性、务实性、敏捷性和清新性都对传统的评论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不仅要“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为人们的思考和表达提供一个平台,从而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而且广播电视必须丰富、提高自己的评论,使之成为公民思考与表达的一个积极参与者、有力的影响者.否则,如果社会言论热热闹闹、莫衷一是,而传统媒体视若罔闻、置身度外,仍自拉自唱、孤芳自赏,顾左右而言他,不要说引导社会,就连自己的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因为背离时代潮流者,必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第四,当今时代,信息在泛滥,思想却在缺失.特别是低俗文化在将感官取向代替精神取向,在将生理性诉求取代精神性诉求和思想性追求.一些低俗的广电节目“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感情驱逐理性,夸张代替事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2010年10月8日,王蒙先生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大片没有思想就是‘白痴秀’》,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胡平的文章《别迷失于感官总动员》.他们在文章里说:“春晚是可以搞笑的,但如果是没有思想内容的搞笑”,把思想“空心化是非常危险的.”还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感官大解放的年代,等此乃历史的进步”,但“感官是生活,精神也是生活,感官并不能代替精神”,“崇拜感官,不崇拜思想是危险的”.因为一个民族“不可能在‘感官总动员’中真正强大起来”.在当今这种娱乐泛化、思想缺失的情况下,就更要求我们用思想做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其中尤其需要做强新闻评论.这不仅是为了矫正广电文化失衡的天平,实现文化及思想救赎,更是为了使广电新闻评论发挥拨云见日、正本清源、净化社会、升华思想、提振精神的作用.

第五,当今时代,媒体在增多,受众在分散.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吸引受众的抓手在哪里?就对受众的影响而言,媒体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效传播区内容;一类是无效传播区内容.媒体要扩大受众,无疑应压缩无效传播区内容,扩大有效传播区内容.而有效传播区内容又可以分解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有效区内容,即存量性的有效传播区内容,这是要继续办好的;第二类是指潜在的有效传播区内容.这是指受众喜欢、需要,但媒体供应尚不充分的内容,属于增量性的有效传播区内容.总之,发育好潜在有效区内容的传播是吸引受众、扩大受众的关键.

就新闻类节目而言,信息仍然是传统的有效传播区内容,但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因此,在新闻竞争中,既看你能提供什么信息,更看你能提供什么观点.你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你不能光做信息媒体,还要做思想媒体.不仅提供“信息流”,还要形成“观点流”.今天再讲“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是指抢到了新闻的“第一落点”、“第一时间”,还是指做出了“第一评论”、“第一话语”.总之,当今时代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新闻竞争进入了“观点时代”、“评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简单地强调“新闻立台”还不够,在“新闻立台”的理念中,还应突出“观点强台”,追求“评论强台”,把新闻评论这个潜在有效传播区内容做强做大.

胡智锋教授说:电视评论可能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电视如此,广播也如此.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界流行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文化化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视觉化了;随着语言在文化中地位的边缘化,当代文化已从语言主因转变为视觉主因.”

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国内学界、业界大力宣扬“吸引眼球”,随之出现了“眼球经济”一说.但事实如何呢?语言传播,包括以语言传播为呈现形式的广电评论,不但未被边缘化,而且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扩大影响、吸引受众的重要节目类型.

以凤凰为例.凤凰开始靠两个拳头起家:一是资讯,二是评论.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前,凤凰依靠大陆广电资讯的缺乏和评论的不足迅速占领了大陆市场.但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起,随着大陆广电在新闻报道上开放度、及时性、透明性的增加,凤凰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已有所式微,但评论仍是它的拳头产品.无论是“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时事亮亮点”还是“总编辑时间”,这些能够对国内外时事做出及时点评的评论仍是凤凰吸引观众的梁柱性节目.以至它的多位评论员都在为大陆的多家媒体做评论.

有人说,凤凰才是“电视人的电视”,但从它的一系列评论节目来看,语言,即“说”是它的传播符号,“听”则是它的接收方式.它追求的不是靠“视觉”“吸引眼球”,而是靠“语言”“抓住耳朵”.“说”与“听”本是广播的传播规律,因此,与其说凤凰是“电视人的电视”,不如说是“广播人的电视”,因为它是广播性极强的反电视化而类广播化的节目.

语言,即“说”既是电视的介质,尤其是广播的介质.充分发挥“说”的优势,做好言论类节目,不仅会创造广播电视的亮点,而且会大大降低广播电视的成本.因为只要有好的话题、好的评论者,一档15分钟甚至50分钟的评论节目不知不觉就做完了,而要做50分钟的外采节目,其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和时间成本要大得多.特别是广播,评论者甚至可以不必到演播室,通过连线即可完成.既然评论节目对广电如此重要,既然广电评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应的节目,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倾心打造.

总之,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加强信息传播,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同时要提升信息解读能力、判断和引导社会舆论热点的能力,使自己既成为信息总汇,又成为观点总汇,甚至成为“意见领袖”.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普利策则说:“评论是报纸的心脏.”还有人说,评论是报纸的嘴巴.因此可以说,没有评论的报纸就是一份没心没肺的报纸,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那么没有评论的广电恐怕可以叫做没心没肺的广电,或者哑巴广电吧!

我们常说,高度决定影响力,深度决定引导力.如果说新闻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高度、深度、品质和影响力,那么评论就是决定媒体高度、深度、品质和影响力的核心标志.一句话,没有评论的媒体必然走向平庸,而平庸的媒体必然会被边缘化.

二、关于改进和加强广电新闻评论的几点建议

第一,广电评论必须坚持“三贴近”,必须关注社会舆论.

长期以来,评论的一个通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脱离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活实际,天马行空、高谈阔论,搞“高空作业”,这样的评论自然不受欢迎,没有效果.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范荣康说:“建国以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报新闻评论侧重于宣传和解释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如果说制造舆论的话,那就是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制造舆论.久而久之,在一些同志的观念上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新闻评论不是从群众中来的,而是从文件上来的.新闻评论无需反映社会舆论,只需反映领导意图.于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被丢掉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被丢掉了.评论工作只需坐在办公室里,‘吃透’精神,就可以提笔作文.这就产生了许多‘演绎性评论’,从一个概念推出另一个概念,空空洞洞,言之无物.”(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正是针对这种现象,同志在6.20讲话中提出,新闻报道必须做到上述两个统一.即把“体现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当前,“人民心声”和“社情民意”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还比较弱.除了媒体人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还有政治性、权利性障碍.比如郑州市规划局那位逯姓局长质问媒体“替谁说话”,就是一些干部对媒体反映社情民意的阻挠.可喜的是,就在“替谁说话”这一发问的同时,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新上任的局级干部提出了如下要求:“哭声、骂声、闹声、埋怨声,声声入耳;关心、真心、贴心、责任心,心心相印.”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广电新闻评论.

既然广电新闻评论意在引导、影响人民群众,那么有效、有益、有用的新闻评论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同社会舆论相应合.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技推向前进.”同样,“社会需要”不仅是新闻评论的不竭动力和强大推力,而且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和天地所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闻评论才会生生不息.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社会上都会始终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舆论场,一个是社会舆论场.作为舆论场代表的主流媒体要影响社会舆论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关注社会舆论场,并从中抓取话题,做出评论.进一步说,媒体评论关注社会舆论的力度越大,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就会越大.因此,好的评论应该“擦着地皮走”,应是活跃在社会舆论这个活水中的一条鱼,应该在社会舆论中寻找兴奋点、落脚点、升华点.总之,只有关注社会,社会才会关注你,只有先做社会舆论的参与者,然后才谈得上成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

第二,新闻评论既要依托新闻事实,又要超越新闻事实.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对新闻的评论.因此它不能脱离新闻事实,闭门造车,自说自话.

但新闻评论又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面上,简单地重复事实.评论应该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度开掘,它应该以时代思想、理念来爆破新闻,即用思想解读信息,用理念放大故事;即用科学的论述或引出故事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或矫正其中过时的观念.

王国维先生说:“入乎其内,所以生动,出乎其外,所以高致.”评论要做到“生动”,必须首先深入事实之内,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即“入乎其内”;评论要达到“高致”,还必须跳出事实,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分析事实,即“出乎其外”.一句话,新闻评论首先要“立地”,然后还要“顶天”.不“立地”,评论就成了无源之水;不“顶天”,即不能“立论”、“立言”,也就不称其为评论.

新闻事实与人们固有的认识往往存在差距.这种差距越大,评论的天地就越广,评论的价值也越大.好的评论不仅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质,更在于为人们认识事实、判断事实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恰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因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又是人的思维方式、思想理念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新闻评论乃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助器.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讲究时效.

有人说,一条快速但并不完整的新闻胜过两条完整但却迟到的新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闻评论.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人们在第一时间除了想知道“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为了争取受众、争夺第一话语权,必须做出及时的“第一评论”、“第一解释”,以防止“真理还在穿鞋,谎言已跑遍世界.”这就必须提高评论者的精准判断力和快速表达能力.为此,建立一支多专业的快速反映、快速评论的专职、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央视新闻频道已建立了一支专职和的评论队伍,央广“中国之声”则聘请了50名观察员,同时储备了1800多名专家,以对重大事件与政策做出及时解读.

强调新闻评论的及时性,往往会使评论只能做到点穴、点准,点到即止,而难于做深、做透,甚至使评论流于碎片化.

因此,广播评论应采取随报随评和设立专门的评论栏目并行的做法.前者的优势在于评论的及时性,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通过全景式、多视角、多维度的解析,甚至不同意见的碰撞使评论更具广度和深度、更透彻、更明锐.

第四,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建设性精神和哲学品格.

学者傅然可认为,时评的落点、空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意思是,时评的产生是在现实与目标的距离之间,在社会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差距之间.

评论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由“实然”向“应然”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善于捕捉并推动解决其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做好评论必须有问题意识,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析问题.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具有批判意识和建设性意识.批判是为了“破”,建设性意识是为了“立”.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因此,批判意识也是一种建设性意识,即所谓“批评是向上的车轮”.可以说,评论如果没有批判意识,没有锋锐性,就很难具有建设性,很难推动社会由“实然”向“应然”演进.

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动力机制,又需要平衡机制.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停滞,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会倾覆.因此,新闻评论既要做动力机制,又要做平衡机制.比如社会的发展有其不可逾越的规律性、过程性.因此,非理性地追求和鼓吹没有逻辑根据的“裂变”、“突变”、“戏剧性拐点”或“跨越式发展”,往往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加大发展的社会成本,诸如当年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新闻评论要讲究辩证法,讲究哲学思维,要使评论具有哲学的品格.在新闻评论中,既要高扬理想,又不能超越现实;既要充满,又要不失理性.因此同志在6.20讲话中提出,新闻宣传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是统一的整体,不可顾头不顾尾,这是新闻评论必须把握的一个精髓.

谈到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还应注意评论依托事实的真实性,所提意见的合法性,要防止“媒体暴力”、“媒体审判”,或因为评论失据而吃新闻官司.

此外,新闻评论还要注意平衡性.这是指既要关注现实的不完满性,更要关注社会的美好性;既要激浊,更要扬清;既要怯邪,更要扶正.就像锦涛同志提出的,既要“讴歌真善美”,又要“鞭挞检测恶丑”.

第五,广电评论要发挥广播电视的特点.

同印刷媒体相比,广播电视由于是线性传播,因之它属于低摄入度媒体.它在深度报道和理性评论上,在提供理性思考上,同平面媒体相比,有不足的一面.但广播电视的优势则在于它可以做到“全域覆盖”和“全员覆盖”.特别是因为广播靠语言传播,这使它可以消解以文字符号为介质的平面媒体对一些人如文盲传播的制约,从而使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广电的听众或观众.当然,前提是要发挥广电的优势,让人愿听、愿看.

受众对媒介传播既有顺反应,也有逆反应.所谓“逆反应”是指受众对媒介的厌恶与排斥、拒绝与抵制.逆反应的原因在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不当.

基于上述分析,广电评论要吸引受众,必须扬长避短,不仅内容要得当,而且在方式上要发挥广播电视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生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交流工具.语言是广电传播的优势介质,但正如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得好是利器,运用不当则会变成广电传播的一种杀伤力.因此敬一丹说,为了做好节目,时刻都在琢磨如何“讲人话”.的确,当广电不会讲人话的时候,语言恰恰会成为传播的障碍.因此,广电新闻评论在语态上,要由文论式话语向言论式话语转变,即由写读式语态向说话式语态转变,从而还原人与人思想交流的自然状态,营造语言交流的特有气场.此外,要由宣传式话语转变为传播式话语,由训导式话语转变为交流式话语,由文件式、概念式话语转变为平民式话语、即席式话语,由结论式话语转变为思辨式话语.

在语境安排上,要做到主持与嘉宾、主持与现场观众、嘉宾与现场观众、主持和嘉宾与场外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在传播方式上,还要无线广播与在线广播联动,与视频广播互动.

第六,广电评论应该广开言路,使之成为沟通平台和观点总汇.

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通过人与人不同想法的充分交流,达成沟通,从而化解矛盾,而后形成的一种平衡状态的社会.

为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闻评论不应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应是观点总汇,即多元思维、多元意见的呈现乃至碰撞.

提倡广电评论要做观点总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台自身的评论队伍不足,评论水平不高,因此建立一支台外的、专职评论队伍,借助外力、外脑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我们的视野有限、评论的面有限,集纳、整合其他媒体的评论又可以成为借助外力、外脑的另一种方式.开门办评论,借助外力、外脑,广开言路,汇天下之精华则可以壮大自身、丰富自身、提升自身.

广开言路、开门办评论,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使其他媒体优秀评论传播的时代思想、时写作技巧念为本地受众共享.因为外地、外媒的某些评论对本地的科学发展、观念更新仍常常不乏借鉴意义、警示意义.

总之,为了加强广播的新闻评论,我们既要立台的评论队伍建设,努力培养自己的名评论员;同时又要善于借助外力、外脑和兄弟媒体,做观点总汇.特别是在当今新闻评论空前繁博、繁丽、繁荣的情况下,好的评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是要有开门办评论的胸怀与眼界;要有一双善于识金的“慧眼”;要有一把时代思想、时写作技巧念的标尺;要有善于集纳、整合媒体观点并做好广播化处理的专业能力.有了这几条,即便是地方台,仍可以把新闻评论做得繁花似锦、风风光光.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