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发言人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55 浏览:56764

【摘 要】网络新闻发言人自2009年出现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探索建立这一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是政府顺应时代趋势、提高执政能力的举措,也是加强政府网络舆论部门的有效方法.对于这一制度,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深入研究.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希望能对这一制度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网络新闻发言人 传统新闻发言人 舆论引导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由政府指定的,对外发布政务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相关问题给予答复.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然到来.越来越多热点事件的传播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首先通过网络被炒热、放大,掀起舆论.各级政府如何利用网络来实现有效管理和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各级政府希望与网民“零距离”接触的积极尝试.

2009年8月初,广东省工商局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名义回复网友的网帖,开了全国范围内厅级以上政府部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先河.同年9月1日,贵阳市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学界对这一制度的探讨还比较多.

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网络新闻发言人”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56篇.按年份统计,2009年下半年,即这一制度正式出现的第一个半年,有11篇相关文章.2010年发表相关论文16篇.进入2011年,对于网络发言人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多,达到29篇.也说明学界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研究呈增多、深入的趋势.总体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产生的原因

近两年来,许多网络舆论热点事件比如事件、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这些都是由网络先传播,传统媒体跟进,最后成为重大舆论事件.但网络所揭示的事件中,有些细节并不属实,在不断传播过程中甚至严重失真.这不仅会误导大众,也会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对于这一现象,凌瑜、谢金林在《试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中提出:“过去政府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网络舆论,结果经常被网络牵着鼻子走等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标志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态度的彻底变革.”彭奇伟在《为政府启动网络发言人工作叫好》中说:“网络舆论的弱点是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网络信息经过多级传播后,容易导致以讹传讹.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程度上正能克服这种失真.”


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澄清谣言、保持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善待民情民意,实现官民互动,提高执政能力的应时之举.《试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中,凌瑜、谢金林分析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责任型政府、阳光型政府和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要求使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必然.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与功能

在对网络新闻发言人性质的定位方面,几乎所有学者都有一个共同观点,即“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拓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周剑在《网络发言人的现实困境与对策》中的观点:“网络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制度,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拓展,综合多种功能于一体.”

张东辉在《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中,提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具有“网络信息的权威‘代言人’、网络舆论的鉴别‘筛选人’、网络矛盾的‘化解人’”三重角色.而凌瑜、谢金林在《试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里表达了发言人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观点,即于政府,是政府授权的代言人;于公众,是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者;于媒体,既是媒体重要的信息源,也是媒体发问的对象.在这三个方面,“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发言人的功能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两位学者还从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及时跟进网络舆情的角度探讨了发言人的四个角色:“舆情预报员、信息甄别员、政府权威代言人以及职能部门情报员与协调者”.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扮演的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比较

学界普遍认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确实能够顺应公众知情诉求,弥补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彭广林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中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优越性进行了详细列举.首先,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方式更能满足现实要求;其次,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务实性;最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

周敏、谭逸丹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从“传播者、媒介、受众、内容、传播效果”这传播五要素比较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两者的区别,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整合传播的五要素,能够达到较理想的传播效果,弥补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不足.相德宝的《探析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出,从传播模式上说,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发布模式.“从间接发布走向直接发布,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上的限制”是这一新的传播模式的具体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权利,这既可以是网民的个体利益,也包括网民所代表的群体利益.网络新闻发言人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此.

周敏、谭逸丹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中归纳了三点意义:下情上达的有效途径、网民实现自我设置议程、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这三点都表达了公众由政府信息决策、发布、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打破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瓶颈.

也有学者提出,网络发言人的出现,可以给现实发言人带来某种良性压力,可以使现实世界里的舆论监督和官民互动更真诚、更顺畅、更成熟.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新闻发言人存在的弊病,网络发言人也同样存在.学界在广泛认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有学者总结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三点现实困境,首先是网络发言人制度的缺陷.现存的网络发言人多为,专业性有待提高.虽说很多网络发言人名义上是由中高层领导牵头,但实际回复者多为科员、中层干部.这就相应导致了发言人的权限不够,效率不高.“网络发言人最主要的工作是面对网民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力”.

其次,网络发言人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高.现阶段的网络发言人缺乏对舆论的敏感把握,这会使政府形象受到影响.

第三,以个人咨询、问题反映为主,对公共政策的关注引导不足.我国现在的网络发言人制度还是停留在回复个人咨询问题的层面上,这固然是网民直接利益诉求的结果,但同时也说明了网络发言人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

还有学者直接指出,网络发言人制度,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从目前来看,网络发言人制度更重形式,而且形式及其简单,而管理意识过于强烈则将其日益变成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网络版”.匡文波、高岩在《网络发言人――“新瓶”别装“旧酒”》中提出“网络发言人不应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传统新闻发言人缺陷的有力补充等防止沦为电子形式主义.”

徐建太、杨欣提出,网络发言人的基础,是信息交流去“官僚化”、语言“网络化”,以诚待人.王彦飞认为,如果网络发言人未能理解其中更深刻的公共生活变迁,网络就难免成为公权者的秀场,成为一种空虚的形式,耗尽公众的信心.

以上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给予建议.如设立专职发言人;加强人员配置和培训,提高重大事件处理能力;主动设置议题、疏导舆论.还有学者提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化的根源并不在发言人本身,而是背后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和一套完善的制度,只有建立一套联动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促进政府与网民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学界对其各方面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研究的角度多有重叠,创新性不足.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必将给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带来巨大的机遇,当然,许多尚未涉足的领域还留待学者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