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语的主观性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47 浏览:43133

摘 要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其本身是客观的.然而由于使用语言的主体的介入,并怎么写作于特定阶层,新闻报道必会通过其运用的语言传达个人或集团对被报道事实所持有的主观倾向或态度.读者可通过对其语言不同层面的分析,其主观性,掌握作者意图.

关 键 词 新闻话语 主观性

作为大众传媒中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新闻报道在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习俗.而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这使得新闻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著名学者李希光指出:“新闻报道的致命错误就是让编辑、记者主观的价值判断或偏见不加掩饰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因为一旦读者与你的价值判断相左,他们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反感和厌恶情绪.”因此,高明的新闻制作者们会利用语言本身的特性或语篇结构的安排,隐讳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便成为了新闻语言中隐含的主观性因素.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话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以一种隐性的态势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影响着读者的思维和判断.有效地对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进行分析和辨别,能够帮助读者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增强他们对新闻话语的反控制能力.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对非文学领域的主观性研究还有所欠缺.而对新闻话语的主观性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层面:


一、词汇(lexis)

按照功能主义的方法leech (1981)把意义分为七种: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射(折射)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体意义(thematic meanlng).其中,情感意义是指说话者或作者情感和态度的传达.所以,词义是多功能、多维度的复合体二即使一个词的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相同,也可能会引起读者不同的情感反映.因此,词汇的选择,为作者表达主观性提供了最常用也是最简洁的途径.新闻标题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性倾向,读者往往能够通过一两字的点睛之笔,很快地抓住一条新闻的主要态度和立场.

例如:1.火箭的习惯性崩溃.(《北京晚报》2007年11月6日)2.台军演习继“汉光”后又出乌龙:鱼雷试射再败(中国新闻网,2005年10月26日)

定语、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副词使得被它修饰的中心词词语意义更加具体生动,它们承担着表达作者主观态度的重要语用意义.例1的“习惯性”一词不仅表达了火箭队的“再一次,又一次”失利,同时体现了作者的戏谑和讽刺.例2中的副词“又”和“再”与例一中的作用大抵相同,表明新闻中作者对台军演习的态度,“只有意料中的失败”.

二、句子(Clause)

在句子层面,作者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句式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首先看一些特殊句式的运用:1.首都机场可“空中报关”货物未到港手续已办完.(《中国新闻网》,2005年9月12日)2.“纳西里耶战斗英雄”在美国自家后院.(《中国新闻网》,2005年10月10日)3.中国防长:若发生,大陆将采取断然措施.(《联合早报》,2007年11月6日)

例1中的“未等已等”,未然与已然两种时态成正比,突出了首都机场的高效率,表达了作者对其赞扬的正面立场.例2的被动句式,重点强调了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新闻编辑者的同情.而例3的让步条件状语从句,则凸现了中国大陆在对待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勇气倍增.

三、修辞(figure of speech)

新闻报道虽然不同于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依靠客观事实,但若新闻只是死板的堆积字符连接和数字堆积,不但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的,更加无法使读者获得有效信息.因此,新闻话语也会运用适当的修辞技巧,在报道客观事件的同时,传达作者潜藏的主观判断.

对比:新闻中的对比通常通过数量来实现.例如:一个25岁中国姑娘和她的4场闪电异国情爱.(中国新闻网,2006年5月)

此例中,虽然前面的25和后面的4场对比数量要大,但是对于年龄范畴中的25和婚姻经历中的4,前者显然是个小量,两者相比体现了作者意图突出此事件的不寻常性.

比喻:比喻是最常见修辞,在新闻语言中,比喻的出现使某些行为更形象:例如:七名选手掉进了“尿罐子”.(《大连晚报》,2002年2月10日)

此例是个事件比喻,运动员因药检呈阳性而被取消参赛资格,“尿检”换作“尿罐子”不仅幽默戏谑,而且轻松表达了作者的不认同.

设问和反问:比如:招聘女文员以身高定工资是何目的(《重庆晚报》2007年11月6日)又如:惟有扣分才能育德(《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4日)

只问不答,读者不用去正文内找答案也可体会出作者的态度,将观点隐含于强烈的语气中,既吸引读者注意,又赢得了共鸣.

新闻源于事实,但决不等同于事实.新闻报道是新闻制作者对客观事实的选择、记录、加工的结果,他们总是积极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认识和“再现”这个世界.而读者则同样可借助这些语言学的方法,深入剖析新闻语言制作过程中遣词造句,谋篇立论的每一个细节,发掘出深藏于语篇之中的作者的主观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