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报道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81 浏览:15666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三农新闻报道,要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要为农民、农村传送最新的三农政策、信息,要为政府提供一个比较客观而真实的农村图景,包括揭示一些三农发展过程中潜在或已存在的问题,农民的真实生活处境,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照,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三农发展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三农新闻报道应把握住几个点.

首先,三农新闻报道应秉持心系三农的社会良知和热情

社会良知,是人类一切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有社会良知的人,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批判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他们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怀有一种深切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怀超越于个人的私利之上.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惯性,工业对农业的漠视,城市对农村的俯视,市民对农民的傲慢.这在人们中间形成了一种偏见,使人们不能很好地对待农业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对农村根深蒂固的既定印象:农民必定是无知、愚昧的,农村必定是贫穷、落后的.

更多的人带着一种既定的思维,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农村发生的现象,而缺乏对农村深层次的了解,对农民真切的关怀,缺乏对农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应有心系三农的社会良知和热情.要避免带着一些固化的观念、既定的思维,来做三农新闻报道;要避免俯视,要用平视的视角来解读农村的一些现象;要有社会责任感,我国农民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及应对现代化社会运作的各种资源,加之某些政策上的因素,致使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应关注到农民的呼声,关注农民的内在需求,农村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对农村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揭露,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农村农业资源受到破坏和掠夺,新闻媒体要敢于发出正义的声音,将真实状况呈现出来,将农民的真实呼声表达出来.

三农新闻报道只有秉持心系三农的社会良知和热情,才能发掘并报道出真实的、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真正地为三农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三农新闻报道也只有秉持心系三农的社会良知和热情,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界,获得尊重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次,三农新闻报道应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展开

目前,农业依然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隐忧,基础薄弱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决策层已越来越意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从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一号文件都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免除农业税,到推行新农合、新农保,再到引资源要素流向三农,力促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政府在三农政策推进上都有较大幅度、较大跨度的迈进.

密切跟随三农政策布局,即围绕大的政治环境,三农新闻报道才有所依.国家有关三农的大政方针,是基层政府开展各项三农工作的政策依据,是农村农业农民发生变革的最主要动力源泉,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主要推手,是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强化农业基础,开创三农新局面的重要力量.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关三农的各项工作中,都有国家政策的投影.

三农新闻报道只有紧扣国家的三农政策,才能写出有深度、有高度和有厚度的三农新闻通讯.

另一方面,农民需要有关三农的政策、信息的引导和怎么写作.当今社会,及时地获得丰富、真实而有效的信息已成为推动各领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大重要因素.三农发展也不例外.为农村提供三农政策、信息就是为农业农村的进步奉献力量.


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应及时地为农民传达并解读关于三农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宣传有关三农政策,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搭建信息桥梁,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及时、准确、有效、全面的政策解读和相关信息.这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三农新闻媒体怎么写作意识、怎么写作功能的体现,是三农新闻媒体的重要价值体现.

再次,三农新闻报道应抓住三农问题的焦点、难点、重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三农的发展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1996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检测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近几年,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显著,如“空心村”的治安状况,这些村庄因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仅有一些妇女、儿童、老人留守,造成了一系列治安问题,暴力事件频发,留守妇女遭受性侵害,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抚养等问题.

数亿农民工,在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承载了很多农村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生活境况,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艰难讨薪及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职业病、工伤维权和其他人身侵害.保护数亿农民工,就是保护数千万计的农村家庭,他们为之付出辛勤和汗水的城市需要给予他们什么?这都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而农村教育、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等这些关系农村甚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要素,更是亟待破题.

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应把握住农村中的焦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和报道,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冷静、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和解读.这体现的是一个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体现的是一个媒体人的深度和厚度.

另外,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媒体从业人士还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善于发现农村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气象,给予肯定;还要善于发现农村中潜滋暗长或正在萌动的破坏性力量,给予揭露和鞭挞.

其四,农民在三农新闻报道中应有自己的声音,报道语言应为群众喜闻乐见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三农新闻报道也成为各大媒体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固然可喜.但是作为报道主体的农民的声音的缺失,却是一大缺憾.

目前,我国从事三农新闻报道、写作的多为各大新闻媒体记者或一些文化界人士.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脱离了劳动生产,生活方式已和农民完全脱节.他们笔下的三农,大多带着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审视.这种审视,虽不乏高度、深度、厚度,很多报道也血肉丰满,但人们更需要听到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声音,需要看到他们的影子.这是三农新闻报道成熟起来的标志.

另外,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这些语言习惯,在农村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广为使用.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往往是农村文化,农民生产、生活经验的体现.

有些三农新闻作者,写到农民,不分地域,开口必是“俺”.这一呆滞、刻板的新闻写作习惯,源于对农村的一种刻板印象和对农民语言习惯的揣测,而这和大多农村地区语言习惯并不相符.

三农新闻报道应在规范用语的同时,吸收鲜活、生动、真实且富有特色的农民语言.这首先是一种真实.其次,农民作为三农新闻的重要读者群,采用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他们来说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在无形中也会增加三农新闻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

作为三农新闻报道,如果能在以上几个方面多下工夫,多努力,其报道定能在入农民眼、入农民心,在贴近三农、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在延展报道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厚度方面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

编辑:彭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