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37 浏览:105352

【摘 要】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众意识的觉醒及传媒生态的深刻变化,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提出严峻考验.本文从拓宽议题设置、平衡舆论生态和强化深层互动三方面探讨民生新闻的创新取向,旨在推进传统媒体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 舆论生态 公共话语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问题解决不当或处理不及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

当前,传媒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媒体在格局变化中优势明显,传统媒体也依然处于强势地位.媒体格局的变化也引发了信息与舆论传播格局的变化,主要是改变了信息和舆论的产生方式.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由从前的由上至下的控制舆论,变为了现在的从下至上的产生舆论,政府的舆论支配地位受到了挑战.这些都要求民生新闻报道从内容议题转型、报道的舆论平衡系统、媒介融合拓宽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实施新的传播策略,赋予民生新闻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议题.民生问题、民情民意是新媒体时代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都很关注的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成为引爆舆论与情绪的导火线.

2002年《南京零距离》首播,标志民生新闻发轫.民生新闻正式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报纸等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做为一种主要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取向,民生新闻以其“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与当前提出的关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相吻合,与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十分契合.可以说,民生新闻是与主流意识相对接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

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其琐碎化、肤浅化、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但是,能够拒绝琐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守责任者也并不在少数.民生新闻的实践表明,民生新闻的思路正在拓宽,民生新闻的模式也已经冲破狭隘.但是,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新的时期,民生新闻必须经过修复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拓宽内容议题,提升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

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微博“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公众参与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路径和渠道,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讨论的热情增加,议题范围不断扩大,诉求大多指向“大民生”问题,并借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互动优势迅速成为民间舆论场的热点话题.正是因为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力量,打破了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这种全新的语境决定了民生新闻必须重新评估受众群体,建构新的议题框架,要更广泛参与社会议题,更具坚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立场.

应该说,当下的民生新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最初的琐碎肤浅,在内容议题的宽度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但是,内容琐碎化、浅层化仍是民生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公民觉悟的提高和民本思想的深入,公众的社会价值观急剧改变,老百姓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更加关注保障和发展、权利表达和实现、社会互动和参与等更丰富更重大的领域,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还要有更大的拓展.

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民生新闻要以更广阔的视域、更人文的视角、更理财的高度、更多样的形态,从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转向关注更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和走向,包括对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等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的解读和诠释.民生新闻要关注公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公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况等,也要介入公共事物,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教育文化、司法公正、收入分配、土地拆迁、环境污染、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诸多问题.民生新闻要抓住这些广大公众关心的民生焦点和时政热点,围绕这些具有较高关注度和敏感性的舆论焦点,层层深入,正面引导,通过新闻报道来推动民生改善.

以“小民生”视角切入,在“小民生”新闻题材中渗透人文情怀、提升公共意识,在“大民生”背景中强化平民意识,使得民生新闻内容更饱满,层次更丰富,更具新闻价值,渗入公共领域的程度才能更深更广,才能拓宽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二、平衡舆论生态,强化民生新闻的理性和建设性

当前的民生新闻中,批评报道占据很大的比例,很多民生新闻专注于“短、平、快”型的“一事一报”,浅尝辄止,报道方式呈现碎片化倾向,大量普遍性、有联系的新闻事件在日常新闻生产中被分散、孤立地报道,导致民生新闻整体上的理性化程度和建设性不足,导致舆论引导失衡.

一提到民生报道就联想到批评,在报道者的眼中,正面报道缺乏足够的关注度.一些民生新闻在情感上明显倾向于弱者,而不管弱者的诉求是否合理合法.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媒介凭借手中的话语权,为弱势群体代言,越俎代庖,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新闻丧失了应有的理性和严肃性.

民生新闻必须具有建设性.民生新闻仅仅着眼于事件本身,同社会新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民生新闻的批评不应仅停留在“破”的层面上,更要走向“立”,“立”指向的是建设性,着眼的是解决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批评都能解决问题.现行高考制度尚有种种不合理之处,看病难、房价高等问题仍是百姓心中的痛.这些问题一时难以根治,此时,理性批评既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与危害,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应该以建设性的思考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社会共识,促使问题及早得到解决.

实际上,当下很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对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解读却很少见于民生报道中,这与民生新闻的内涵是严重背离的.问题关键是媒体应选取怎样的视角和方式把这些内容恰如其分地传达给受众.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要从批评、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正确发挥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教育功能.批评性的民生报道,出发点是匡正时弊,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只有转化为建设性的批评,民生报道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强化深层互动,重构民生新闻的社会整合功能

目前,包括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及网络媒体在内的很多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或栏目很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手机短信、网络留言、微博评论等方式,为受众参与调查、发表观点、报料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媒体对互动性的普遍追求,极大地促进了新闻报道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所开展的互动,仍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浅层次互动,在互动的内容、范围、层次上存在很多不足.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民众公共意识增强,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参与公共事务、自由言论的公共话语空间.民生新闻的民本民生的特质,在为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化的桥梁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因此,传统媒体以民生新闻为切入点,构筑报道互动、监督互动、受众互动的新模式,将为公共意见表达搭建一个畅通的渠道,使多元价值的表达成为可能.

传统媒体不像新媒体那样有很强的交互性,但也要在最大范围内与受众互动.新媒体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尤其微博的草根性与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不谋而合,微博中有大量的有价值的民生信息,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话题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