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新闻的真实性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03 浏览:17056

【摘 要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取信于广大读者的首要条件.一则客观真实的新闻是对被报道的事、人或物的尊重,也是影响读者进行评论的重要前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给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然而,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普遍发达的今天,新闻报道漫天飞舞,许多记者、报社、电视台为了赢得读者的目光,不免出现虚检测新闻的报道,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本文结合当前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出现的问题,再次论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具体做法,以期引起新闻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高度关注.

【关 键 词 】

新闻;真实性;新闻媒体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自新闻行业诞生之日起就已存在,长期存在于社会之中,影响着当事人的情绪、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安全状况.在现代化的国家内,新闻自由固然重要,但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报道,这样才能符合新闻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单纯从静止状态下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对新闻报道涉及到的人、物、事及观点在表述上药做到准确无误;对于被报道新闻发生的原因、看法,也应当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且在有关数据、历史资料和引用上有理有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情形并不是这个样子,例如下面的四条新闻:

①本报莫斯科12月7日电 俄罗斯一架A-124大型军事运输机昨天在伊尔库茨克坠毁.飞机坠落到一栋住宅上,造成至少10人死亡.事故原因目前不明.

②本报莫斯科12月8日电 根据叶利钦总统的指示,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昨天赶到现场,领导抢救和事故调查工作.目前已知机组人员全部死亡,从瓦砾中挖出尸体41具,还有32人下落不明.

③本报莫斯科12月10日电 6日发生的A-124飞机坠毁事故的现场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总死亡人数已达到120人,尚有3人下落不明.俄当局正在进一步调查事故原因和处理善后事项.

④本报莫斯科12月20日电,俄罗斯政府新闻部发言人今天说,发生在伊尔库茨克的空难事故的原因已经查明.由于维修不到位,导致飞机左翼的两个发动机失灵而坠毁.这次空难的确切死亡人数为125人.

上述四则新闻报道根据前文所给的新闻真实性的定义,很容易因细节不真实让读者产生误会,但这些细节之处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老百姓感受不到其中的不实之处.因此,大多数人还是能够依靠本能反应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的,即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不掺杂新闻工作者主观想法的符合报道前的客观事实.

二、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报道真实的客观事实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这个“事实”能否被真实地反映,则依赖于新闻工作者的认识、眼光与求实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在对客观事实有一定了解之后,还要有新闻工作者的准则和责任,用自己的阅历和学识去伪存真.新闻工作者有这样的职业素养和操守,不受外界的干涉和控制,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客观真实性事实才能展现在大众面前.


(一)正确把握新闻真实性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以事实为新闻报道依据

报刊、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每天都生产庞杂的新闻报道,它们来自哪里?本源在何处?剥去新闻的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新闻都是对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客观事实的描述,它们的本源就是物质存在、客观事实及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新闻作为意识形态的高级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客观存在是新闻产生的前提,没有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新闻产生.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必须源于事实,否则对当事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将难以计算.当前,很多报道在提到“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表叔”、“房姐”等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嫌疑,未能够真正做到与客观事实相符,严重干扰了被报道人的生活,产生的负面效果较大.所以,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来源于第一手的直接事实公告于众.

(二)处理好事实本质与新闻真实的关系,防止主观意愿的介入

新闻工作者是以“事实”生产出新闻产品,在此操作过程之中要想切实阐释新闻“真实性”这一要素,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及精力研究所搜集到的材料,将各新闻事实片段串联起来,最终经过深度加工,形成观众所需的新闻产品.如果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相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才能达到;相反则产生的是不合格的新闻垃圾,影响老百姓的情绪.因此实际考察、认真研究成为新闻采访、写作及制作过程的重中之重.在对搜集的新闻素材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必须经过严密的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地校正和修改,确保所作出的新闻报道是以事实为依托,能够全面反映客观事实的原状,让受众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原来的事实,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严格遵循新闻的客观性,排除主观上的影响,才能揭示出隐藏在事务身后的本质,而且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达到受众的支持.

新闻报道令人信服的前提是真实,通常而言,新闻的真实程度与可信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可信的新闻往往真实程度较高.衡量“可信”的标准通常需要参考个人经历、个人见识等.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见识也各不相同,因此,同一个事实给人的可信度是不同的.即使某一个人见多识广,他也不可能做到知道世间万物,他面对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也难以确定是否可以令人信服.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见识相差较大,人们所见到的东西不一定就能识别它,这就导致新闻真实性背后的差异.例如,最近发生的《老外扶人被讹》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报到时以图片为准,但各人因为经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此外还有影响新闻可信度的因素,不同的人对新闻的关注度不一样,很多人都是大致一看,很少进行细微的研究,新闻真实与否很难识别.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不仅需要以事实为基础,更应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

(三)处理好表述分寸与新闻真实的关系,不夸大其词

真实的新闻报道既要遵循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更要在表述上有理有节,切忌夸夸其谈.这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度”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事物的分寸.比如有这样一篇报道:《凯里城区街边到处有沙金》,:“4月6日清晨,笔者行走在凯里城区街边的时候,很多地面上有金的痕迹,一些市民小心地将覆盖金痕迹的泥土装进塑料袋拿回家他们说,沙金是因昨晚下雨,货运沙金车因遗漏导致洒落地下,被雨水冲刷后沉淀在泥土上.”看了这篇报道的人觉得此事颇有蹊跷,难以让人置信,很多人进行了各种猜想,但都不足以完美解释.最后在气象部门的解释之下才将事实浮出水面.由于当时正值春天,油菜花开满了地,很长时间未下雨,那天第一次下雨,空中飞舞的花粉随着雨水落在了泥土之上形成所谓的金痕迹,因此导致很多人产生了各种不合事实的猜测.

再比如有一则经典的新闻真实性的案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家报纸刊登了题为《北京工业品质量普遍提高》的新闻报道,周恩来总理无意之中看到了这篇新闻报道,便将报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叫过去谈话,说道:“普遍这个词用的不好,根据如今之形式北京的工业品质量还没能全部提高呀!”周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则新闻报道中表述上的错误.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把握分寸,表述准确,否则报道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新闻报道只有以朴实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运用任何夸大其词的修辞手法,才能与客观事实相符.

总之,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有新闻自律与社会宽容的良好配合,才能更好地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以身作则,保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