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的新闻性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34 浏览:143231

内容摘 要 :杜甫的《兵车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其新闻特质表现在:具备新闻时事报道的五个要素;新闻现场的设置;新闻的实地访谈;新闻的客观记叙.

关 键 词 :杜甫 《兵车行》 新闻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目光卓异,思想深邃,具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唐代“名记”.诗人以现代职业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及时捕捉时事热点,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个转折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较高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唐末孟棨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宋陈岩肖也说:“杜少陵子美诗,多记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2]杜甫诗歌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也正源于对时事的记录,并因此获得了“诗史”的美誉.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杜甫是诗人,不如说杜甫是记者.本文试以诗人的《兵车行》为例,对其体现的新闻特质作一简单的解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35岁左右,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踏入长安.诗人困守长安十年,目睹了唐玄宗后期现实的黑暗,朝政的污浊,开始拿起诗笔,直面现实人生.《兵车行》就是诗人作于天宝中的第一首为民呼吁的现实主义诗歌.天宝年间,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频繁.且屡屡失败,士卒伤亡惨重.据史书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等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等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军所等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3]杜甫目睹了官吏抓兵的场面,敏锐地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深刻地揭示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它所具备的新闻特质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时事的报道. 一则新闻时事的报道,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新闻的5个W.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被视为新闻学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杜甫通过实地采访,实录时事,以新闻报道的手法记录了这个重要的事件.诗中详细报道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起因.“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首先指明了事件的发生——“点行频”,即官吏频繁地按名册征召百姓入伍.直接把眼前发生的事件推到我们面前.“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今年冬天,也指出了其中的人物——关西士卒.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秦地.史载:“关西游弈使王难得击吐蕃,克五桥,拔树墩城.”[4]这些被征调的士卒,他们面临的将是无休止的征战.“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既指明了时间发生的具体地点——咸阳桥畔,也点出了送别亲人上路的送行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指出了事件的起因——因战败而征兵.新闻中的五要素在此都已具备,让读者感到实实在在,可感可信.

第二、新闻现场的设置.新闻现场集中了丰富的新闻信息,在提供新闻事实、触发新闻敏感方面发挥极其着重要的作用.事件、环境、气氛、出现的人物及其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这些真实、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大多取自于新闻现场.如果说新闻事实是“米面”,那么新闻现场无疑就是“粮仓”了.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注重现场画面的设置或再现.惟其如此,才能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可信之感,便于唤起相应的感发.杜甫深入现实生活,走进事件现场,成为许多事件的目击者.《兵车行》一诗,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的是一幅让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车声辚辚,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被迫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奔赴前线.送别的人扯着亲人的衣衫,顿足捶胸,哭别之声直冲云霄.尘埃漫漫,人流车马,杂以送行者的奔走呼号、哭天抢地,如此声色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从而生动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灾难.

第三、新闻的实地访谈. 新闻写作中的访谈,指的是记者对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的了解、观察、询问和记录等活动,旨在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这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访谈内容一般都是在双方的对话中进行的.杜甫时事诗中不乏人物的对话访谈.周啸天教授分析过,杜甫“诗中的人物对话,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对话,由于杜甫进行时事诗写作时,久已养成实地采访的写作习惯,因而其中相当数量的人物对话,实际上是诗中融入的访谈内容.这一点,的确是杜诗的独创.”[5]《兵车行》诗中的“道旁过者”分明就是诗人自己,诗人也是这一现场的目击者.上面的悲惨场面,是诗人的目之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也是诗人的耳之所闻.“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通过诗人的询问,自然就引出了“行人”的长篇怨诉.“点行频”三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实的真相,即行役频仍,征召频繁.接着以行役地域之广、任务之重、时间之久来具体说明“点行频”.“行人”控诉至此,“道旁过者”亦即诗人不禁要问:如此的“点行频”,百姓如何忍受?于是,又引出行人更为深沉的诉怨,进一步指斥兵役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语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血流成海的边庭移到开阔的内地.通过“行人”之口,具体描述民生凋敝之景.曾经千村万落的田野沃土,如今已人烟稀少,满目萧条.听至此,自然引起了诗人对拓边战争的极大愤慨和对“行人”的深切同情,接着又问及租税.“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直接点明是因诗人问而所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如何应对租税?如今,青海岸边的战场上,只见白骨蔽野,只闻鬼哭凄厉,只觉阴风瑟瑟.这些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正因为诗人访谈的具体深入,让事件中的人物自陈其事、自言其心,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征役频仍给底层百姓带来的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第四、新闻的客观记叙.新闻的生命是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杜甫时事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让事实说话,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浓缩在凝练的诗歌形式里,把主观感情融化在客观的描写中,显示出强烈的客观报道倾向.《兵车行》一诗采用的就是客观陈述的方法.诗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扮演着一个不动声色的记录者的角色,把事件现场镜头推到我们面前,让事件中的人物自陈其事,其中的是非曲直,不待言表.寓主观情感于客观叙事中,意在言外,更能震撼人心.

唐代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但杜甫确为当时一位合格的、伟大的新闻记者.诗人长期深入生活,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诗人面前,他随时随地捕捉生活热点,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许多新闻事件.其《兵车行》等大量纪实性诗歌,全面、真实、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信息,是当时出色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