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的人文关怀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860 浏览:116886

[摘要]在新闻报道里,不要一味地追求报道效果的最大化,在突发事件、案件类报道和监督类报道里注意做到人文关怀.

[关 键 词 ]人文关怀,价值观,社会效应

1994年,著名的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在饿殍遍地的欧洲拍摄了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小女孩从灌木丛里爬了出来,而这时,一直落在了她的身手,双眼盯着她.这只鹰,只待小女孩稍微不能再动的时候,就会张开它的尖喙.这张照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难捕捉的镜头,震惊了未曾忍受过饥饿之苦的人们,向人们昭示了非洲大地的严峻形势.卡特也凭借着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接下来,很多人问卡特一个问题:小女孩后来的下落怎么样,她活了吗?遗憾的是,卡特却回答不出来了,在经历了无数的被质问后,卡特了.


作为记者,卡特面临了无法轻易释然的是否具备了人文关怀的拷问.

何谓人文关怀?在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里,人文主义指的是坚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现代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记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得到受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也可以避免卡特的悲剧.一个记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应该贯穿于一条新闻的始终.

作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更要强调人文关怀,因为,电视新闻的特质是把画面和人物的同期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所以必须用有温度的新闻来感染人,鼓舞人.在这里,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受访对象的尊重.在民生新闻里,有人文关怀缺失风险的报道有三大类,分别是:案件类报道、突发事件类报道和监督类报道.本文将在这三方面做出探讨.

一、案件类报道里的人文关怀

在案件类报道里,无论是原来的案件受害方,还是犯罪嫌疑人,或者嫌疑人的家属,都容易成为受伤害的对象.因为,记者在报道时,必须要把握好度,做到尊重人.

在笔者刚刚参加工作,和带着自己的老师去采访一起案件,在看守所里,两路记者次第采访犯罪嫌疑人.第一位采访嫌疑人的男记者,直接问嫌疑人:你为什么要偷东西啊?气势居高临下,像犯人一样,坐姿也不端正.这位记者连着问了好几遍,犯罪嫌疑人没吭声,最后来了一句:我智商低啊.这位男记者又紧逼着问了一句,都是正常人,你的智商怎么就低啊?对方说,我的智商高的话,我不是也当记者了嘛.当时,把旁边的人都逗乐了,最尴尬的是就是那位采访的记者了.

这位记者犯的错误,就是没有意识到,记者这个职业,人文关怀应该渗透在方方面面.对方虽然是暂时失去自由的犯罪嫌疑人,但他首先也是一个人.而且这种缺乏人性关怀的提问方式既自损素质,又不利于拿到有价值的同期声.

另外,对犯罪嫌疑人的尊重,还应该是作者的问题不刺激对方.比如有的记者往往会问一句:你现在想对家人说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触痛嫌疑人的内心,让对方在镜头面前痛哭流涕,可这么做,嫌疑人被触痛了,电视机前,他的家人也会变得悲痛.所以,在案件采访里,还要对家属有尊重,保护家属的隐私,不应该揭他们的伤疤.

另外,对受害人的人文关怀的缺少也很常见.在妇女被侵犯的案件里,有的记者一遍遍地问受害人当时的场景,既显得低俗,又缺少关怀.另外,在一些案件里,尤其是对已经伤害致死的遇难者上,逝者为大,也不应该在逝者身后揭露他们的隐私.比如在一个关于女子被害在家的稿件里,民警说了这样一句话:受害者和男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新闻讲究双方见面的原则,任何报道不能偏颇,在逝者已去的情况下,仍然用这样言语来定性,既是对逝者的缺乏人文关怀,也是给报道增加风险.

二、突发报道的人文关怀

1.在突发报道里,画面的呈现,一定要有度,不能出现过多的和遇难者家属撕心裂肺的画面,应该有效的处理好对人的人文关怀和事件的社会效应的问题,要意识到,不是越能触痛人的心,社会效应就越好.

2.记者要真实的报道,文过饰非,遮遮掩掩也是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比如有些报道为了避免社会矛盾,会忽略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抚,甚至,会习惯性的加上一句,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对承受了巨大的悲痛的遇难者的家属用情绪稳定一词,就显得冷冰冰,缺少同情之心.如果报道把大量的篇幅侧重于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在现场的检查,也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

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切忌只做冷冰冰的记录者.

4.人文关怀还应表现在记者的写作方式里.民生电视新闻稿件的撰写,要求用大白话,老百姓能听懂、喜闻乐见,或者生动活泼.但是,在突发事件稿件的撰写里,无论是多么蹊跷的事故,比如车祸、火灾,都切忌用调侃的色彩.

三、监督类报道的人文关怀

在监督类报道里,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引发公众对社会制度、司法制度的拷问,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公平公正,完成媒介监督的使命.所以,记者对弱势群体的采访,要有平等的视角,应该体现出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在对潜在的被批评方的采访,则要考虑到媒体是否适宜公开,公开的程度,也要尽量做到有人文关怀,做到春风化雨、以柔克刚的效果.具体是指:

1.在对个人的错误进行采访时,要考虑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不应该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对方的全部,做到对人的立体式分析,

2.在对组织性的错误进行报道时,人文关怀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失误可能是制度性的,并非是一个人的错误,或者,一个错误涉及很多人,避免只是对着替罪羊发力,导致对方有苦说不出的情况出现.应该从大的环境方面,做出缜密客观的思考和分析.

综上,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活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因此,传媒要尊重每一个人,尤其对电视新闻报道,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会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所以,从细致入微的细节,从报道里宏观理念上讲究人文关怀极其重要.(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