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68 浏览:143043

【摘 要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风格使其有着比其它新闻体裁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更好发挥作用,民生新闻应强化其社会意识,在内容风格和话语倾向上进行准确定位.本文以近年成长起来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范本,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准确进行自身定位,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 定位 社会责任

电视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时政新闻,指的是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①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成为新时期民生新闻的早期作品.自此,许多省台、地市台纷纷效仿,从而在全国兴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给中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界带来的冲击有目共睹.但到2004年,勃兴的民生新闻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有学者批判民生新闻的“四化”:浅薄化、娱乐化、琐碎化、同质化.还有人形象地描述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民生新闻应该往何处发展,民生新闻应该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各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在探索.一些学者把2004年到目前的探索期称为“后民生新闻时代”.②

媒体对受众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报道的内容和受众的相关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立足于“老百姓生活的空间”,其中大量关于“衣食住行”的报道可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报道形态上突破了传统新闻的宏观叙事和刻板的模式,降低视角,采用平民化的语言和灵活的结构,以利于老百姓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在报道立场上,体现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替老百姓说话,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③的民本取向,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因此和其它的新闻体裁相比,民生新闻以其强烈的“亲民”、“为民”色彩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更高的公信力.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江苏的《南京零距离》之后,全国各地不少地方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民生类新闻栏目,这类节目无论是在社会美誉度还是收视率上都令人瞩目.“民生新闻”已经变得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将话语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日趋明显,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而且地方民生新闻的兴起打破了央视新闻节目长期占据地方收视高端的局面.同时,在民生新闻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新闻新理念、新尝试,被国内理论界权威人士称为中国新闻改革的“第三次革命”.但在民生新闻热火朝天发展着的同时,它天生就带有的视角下调、微观叙事的特点使得它容易陷入琐碎的现象报道中而弱化媒体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等都办了起来.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抢夺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从而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

(二)新闻内容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

新闻的娱乐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选题上.例如,一些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节目为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不惜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在电视画面的处理上过于或暴力,不注意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几乎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初创期都将报道有感官刺激的内容作为打开市场的卖点,一时间,“暗访”、“女”等新闻屡见不鲜.还有研究者曾对南京地区若干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做过抽样统计,所有节目中负面新闻均占播出总数的半数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0%.④这些负面新闻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犯罪、灾祸、婚外恋等.电视民生新闻往往以舆论监督的名义热衷于负面报道,但其所“监督”的内容多是个体性、私人化的,往往与公共利益无关.民生新闻的世俗化倾向和平民化追求,不能成为庸俗化和游戏化的挡箭牌,严肃新闻最忌娱乐化和游戏化.调侃、戏谑、反讽、情绪化不适合于电视新闻传播,戏说式的话语方式也不适合电视新闻传播.


(三)舆论监督越位

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它并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其权责应有一定的界限,不能超越.而由于目前社会中普通群众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尚存在问题,于是他们转而通过寻求媒体的帮助与支持.民生新闻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披露的确加快了问题的解决,但是,它的作用也应仅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是也不该成为百姓投诉.伸冤之所.如某消费者利益受损,主持人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解决”,这就出现了角色的异化和越位了.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

民生新闻给新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新一轮改革,但其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其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思考它的定位问题和创新发展思路.

(一)加强公共领域的报道,硬化新闻主题

对于新闻媒介而言,对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空间的开发和报道是影响公众、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意识的重要引导方式.电视民生新闻的硬化,首要在于硬化主题,与时政新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民生新闻的时政化,从时政新闻中寻找民生话题,将传统民生新闻中忽视的政府声音重新找回,走向大新闻、大民生.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就在原来民生新闻的基础上率先引入了“公共新闻”的理念,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新闻制作中强调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人民的公民意识以及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

(二)关心百姓,由“跑腿”到“人文关怀”

早期的民生新闻注重满足百姓的好奇心与猎奇心态,对受众采取的是一种迎合的策略,这使人联想到美国媒体社会责任的觉醒过程.当时的美国媒体为迎合受众而不惜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民意.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有识之士中萌芽,后来成为主导整个新闻业发展方向的精神支柱.

目前我国的民生新闻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来协调社会关系,防范矛盾于未然.它必须对社会矛盾和矛盾的根源有较深入的认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报道消除或减轻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社会偏见及其根源.就现阶段而言,民生新闻应加大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报道力度,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给他们以人文关怀.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注重创新,加强新闻深度的开掘

如今的新闻受众不仅要求新闻传播信息,而且也要求新闻传播思想和理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不仅要切实解决好舆论导向的问题、情趣雅俗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思想深浅的问题、论理技巧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不能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不能停留在琐碎繁杂、零乱肤浅的层面上,更不能停留在搞笑取乐、刺激感官的层面上,而应当注重立意和深度,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上起到指点迷津和舆论引导的作用.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即在及时、准确、真实传播各类健康向上的民生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思想、知识、观点和理念,给人以明确的认知和深刻的启迪.这样,电视民生新闻就会显得理性而有深度,厚重而有份量.

比如对矛盾纠纷的报道中,主持人的评论显得尤为重要.评论应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向观众提出理性、合法、有效的问题处理方式,让人们学会以文化的力量和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而不能只停留于对矛盾纠纷进行道德层面的评述甚至简单的就事论事.其次还要加强对公体意识的引导.事实上,公众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可以使很多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并避免不必要矛盾的产生.所以出于媒体的责任意识,应在主持人评论中特别强调公民的权责意识,促进社会运转的安定有序.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它的高收视率与商业利润紧密相连.在当前传媒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几乎每一种节目都会面临生存期限的考验.作为开山鼻祖的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是这样,同类的其它民生新闻也如此.但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预期目标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中国的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它的先天优势.如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突出重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