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看”的时政新闻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83 浏览:18497

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时政新闻很容易被写得宣传味浓、可读性差.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变得“好看”呢?中国新闻社多年来一直从事外宣报道,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发现时政新闻的软角度

2004年12月,主席赴澳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笔者有幸随中新社报道组赴澳门采访.12月19日下午,探望了澳门普通市民家庭和澳门劳工子弟学校.主席与市民亲切对话的场面,笔者不是在现场,而是在澳门为这次回归报道开设的新闻中心,通过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的对编机看到的,和我一起看的还有其他数十名记者.

在这个远离到访现场的新闻中心,记者们似乎也能感受到主席的亲民风范.于是我写下通讯《在澳门新闻中心感受亲民》,别出心裁地从另一个角度还原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现场,让人耳目一新.

澳门回归五周年的报道中,新华社最后发的一篇稿子让大家赞不绝口.新华社用一组数字盘点了的澳门之行:

―29个小时.

―16场活动.

―8次重要讲话.

―会见2位行政长官.

―3个重要思想.

―3个重大意义.

―4个“坚定不移”.

―84家媒体500多名记者.

无独有偶,前不久主席出席APEC时,中新社记者于晶波采写的《的一百小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合适的角度对于时政新闻的软处理,可谓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2004年11月30日,《和艾滋病人握手》这条新闻广泛出现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之后,网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这条新闻的评论.网民评价说:“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都使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如果我们将总书记当成普通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勇气直面艾滋病人的,更别说与艾滋病人握手了!”


这两年主席曾在春节期间深入百姓家中,与老百姓一起包饺子过年;温家宝总理亲自为农民讨工钱,这些新闻都在社会上得到热烈回应.因为这样的报道触动了人们心中一些最原始、最善良的感动,这就是报道中的人情味.

勾勒政治人物的软特写

在每次新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亮相之时,中新社常常会写一篇发言人亮相的特写. 四年前,正逢韩日火热举行,刘建超第一次亮相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当时,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两支球队的激烈对决刚开始不久,中新社记者张朔在报道《足球热风吹进外交部新任发言人发言博得满堂彩》中写道:

足球不愧为通行世界的语言.在这飞火流星的魅力感染下,一贯严肃庄重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今天显得格外轻松.聪明的国外媒体记者趁机将问题伸向新发言人的私人领域―“您是球迷吗?”

记者用大量现场描写和背景,塑造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更多的是平易、干练和一种独特的亲和力”的第一印象.通过细节刻画了外交部发言人的一些喜好和特点,同时又在特写中穿插许多“硬”信息,如交待发言人的背景,以及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背景等等,让整篇文章软中见硬,软硬结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让人爱读.

我曾经出席了外交部第三位女发言人章启月的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与这位女发言人握手、合影、攀谈成为这场记者招待会结束后的一道风景,这样的风景并不多见.

于是我采访了几个记者,并上台问了章启月去向,后来用特写的形式再现了章启月的最后一场记者会.这篇八百字左右的短文当晚经中新网发布之后,主要门户网站都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