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新闻就是我的性格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7 浏览:6948

乍一提起康辉,有些人还难以一下子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形象,但只要说到过去的《晚间新闻报道》、《新闻早八点》和现在的《新闻联播》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自从成为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老牌栏目的新面孔之后,康辉的知名度一下子高了起来.不过,“新面孔”并不表示他是刚进入业界的新人,康辉已经在电视台工作十五个年头了,并且荣获了2008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和其他一些当红栏目的主持人不同,康辉似乎没有过那种一夜成名或是红透半边天的时候,他的出名是靠每天通过每条新闻和观众建立的默契得来的.他以朴实庄重又不失朝气的播音风格受到观众的信赖.康辉说:“我多年的经验是,踏实工作比获奖更重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想尽快出成绩,以此来证明自己.但多年之后才发现,因为你每一点一滴的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份回报不一定是什么奖,而是你所赢得的尊重与职业尊严.获奖带来的激动只是短暂的,而今后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才能不辱没这个奖项.”

播音系的佼佼者,学生气质中透着成熟与稳重

1989年康辉参加了高考,他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康辉从事新闻播音其实有一定的偶然性,认识康辉的人都认为,他不会从事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职业,因为他从小就不是一个“活跃”的人.许多老师和同学也认为他根本不适合去播音,而且肯定也考不上,只有语文老师支持他.固执的性格和不愿屈服于别人成见的想法驱使他来到了考场.他说当时自己就是想去试一试.

到了考场,康辉才发现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次是北京广播学院委托河北省广播电视厅招生,不仅人多,而且考试的人还很不同,他看到男的都西装革履,女的都化了妆.康辉心里顿时觉得没了底.那天,康辉手里拎着一个小录音机,见到主考老师后,便很认真地指着录音机对老师说:“老师,我能给自己的朗诵配乐吗”老师笑说:“不用,你就这样念两句吧,我先听听.”康辉朗诵了几句,老师就说:“行了,回去等通知吧.”康辉想:“这下完了,我还没说完呢,肯定没希望了.”可是没过多久,康辉却接到复试通知.

复试时,老师对他说:“开始吧!”康辉一脸疑惑,不知道如何开始,老师说:“你准备的内容啊!”本以为第一次准备没派上用场,第二次就不用准备了.此时,康辉脑海中一片空白,好在语文成绩一向很好的他把一首柳永的《雨霖铃》背得很熟练等最终,他以文化分数第一的成绩跨进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校门.

刚上大学,康辉就经历了一段比较难熬的语音纠正和训练阶段.他回忆:每次上完语音课,“都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上语音课要照着舌位图去说,康辉自认为从小讲普通话还行,可上大学后才觉得自己的发音好像全都不对,别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就过关了,而自己要一点一点地去纠正.康辉说:“那时我都快不想上了,但很多东西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改变过来了.似乎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就这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拿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让康辉有了自信.

播音系作为一个艺术类的专业,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外向甚至有些表演的特点.而康辉总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做事特别认真,生活和学习严谨有序,以至许多人认为他不可能是学播音的.于是他成了播音系里的“另类”.说到这一点,康辉说,可能新闻播音的性质决定了他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而他也习惯固守在自己的天地里,所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自己性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他这么多年仍保持了学生时代的朴实和单纯.康辉对自己身上的这种学生气质并不满意.其实正是他的这种学生气质中透着真诚认真、朴实稳重的风格,让观众产生了信任感,并很快接受了他.

无意中成为众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1993年,康辉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了,不久他顺利地进入了央视新闻中心,从事新闻主持工作.1994年4月,康辉第一次主持了《晚间新闻报道》节目.这让他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回到家里,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而父亲却平静地说:“这只不过是你的一份工作而已,因为它的特殊性让你在公众面前展示了一下,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我录下来了,你自己看看吧,我虽然不能从专业技术上给你提意见,但还是能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写几句看法.比如:你的语速有些快,表情也比较僵硬,另外,如果你领带的颜色比西服的颜色深一些效果会更好.”说着,他把自己写的意见递给了康辉,纸上的文字写得密密麻麻,康辉默默地从父亲手中接了过来.

从事播音工作后,康辉主持参与了很多直播节目.谈起从事播音中记忆深刻的事,他说的总是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进直播间,第一次主持大型多点直播,第一次外景主持等他说:“第一次直播印象深刻,感觉紧张,过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当时仿佛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但第二次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在所有直播节目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回归的那次.那一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做解说.观众看不到他,但能听到他的声音.刚开始,康辉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康辉到香港后的状态并不是很好,情绪也比较低落.在给女友打时他还掩饰不住自己的低落情绪,觉得自己的工作对整个直播“无足轻重”.但当天晚上直播结束后的那一刹那,康辉突然感到前两天的那种低落情绪烟消云散了.“能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全世界的华人此时此刻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呀!”那一刻,康辉觉得这次直播带来的那种乐趣真的是无法形容,他比过去更有信心了.

而上海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直播,对于康辉来说则是挑战最大的一次,由于那一次记者招待会时间延长,作为在演播室转播的主持人,康辉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独自应付,把自己所准备的相关资料不停地在头脑中组合,滔滔不绝地说了二十多分钟,下来后自己都感觉非常不自然了,其实观众眼中一点都看不出来他那种紧张的感觉.

此后,他又先后主持了美国空袭伊拉克特别报道、1998年三峡船闸开通仪式报道、国庆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直播报道、1999年澳门回归新闻主播、美国袭击南联盟特别报道、2000年老山汉墓的考古发掘、2003年“”直播和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等国内国际一系列重要活动.

1997年3月康辉做了一个题为《天象奇观――日全食与彗星同现》的直播节目,彗星和日全食同时出现,这是个千年才可能遇上的天象.那一次是电视台第一次在各个地方设立不同播报点报告直播,北京设立一个总演播室,演播出来调度各个播报点.当时央视第一次以这种形式来做节目,康辉是春节才得到的通知,距离直播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当时他的压力是挺大的.但康辉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这个节目,而是来自自己的压力――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带两个嘉宾做节目,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节目:时间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内容是距离自己那么遥远的天文知识.康辉开始查资料,与嘉宾反复交流,后来直播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直播的成功为以后CCTV的所有大型新闻直播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康辉个人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的工作逐渐摆脱了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新闻播报,开始积累经验,形成了他个人所特有的清新、质朴的特色.


就这样,每一次直播康辉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尤其是和嘉宾在一起时,康辉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节目中如何与嘉宾接触、沟通,我们变成了好朋友.每到这时,我们之间的状态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成为你和他们之间的一种自然交流.这时嘉宾会主动地向你介绍他所知道的很多内容,有时不用太多地去调动他们.”

让康辉去评价自己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外表平和,内心火热的人,也许我的形象并不‘抓人’,但我想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他希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播报新闻时,能让观众感到质朴、真实、可信,感受到他的一份热情.

从《世界报道》到《新闻联播》

后来,康辉又从《世界报道》转到了《东方时空早新闻》栏目.在别人看来,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情挺不简单,但他却认为这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情.当时,新闻中心正好要对早间新闻节目动一次“大手术”,康辉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不过,让康辉告别从1994年进台就开始主持的《世界报道》节目,他实在是有点舍不得.没有任何告别,他从一个演播室换到了另一个演播室.他主持最后一期《世界报道》的感觉有点“悲壮”,本来他想对观众说一点道别的话,但是电视台没有这个先例,他也只好作罢.那天节目结束时,康辉和往常一样说了一句“再见”,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从晚间节目换到早间节目,工作时间是最大的改变.早班直播睡眠不足是个大问题,而大型事件的直播更是让人头疼.因为大型突发事件的直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因素,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康辉在直播“神六飞船”发射的时候就出了“意外情况”.那天坐在演播室里,康辉和嘉宾正聊着太空育种的话题,为了配合这一内容,工作人员事先已经准备好了几件实物道具放在康辉的背后,康辉转身拿起一个巨大的太空育种果实展示以后,顺手放回了原位,当康辉刚开始要进行下一个话题时,只听身后“轰”的一声,好像是没放好掉了下来.因为正在直播,所以康辉不敢回头看,还要故作镇静,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下面的话题.其实,他的心却像打鼓似的,心想要是把重要的东西摔坏了,可怎么向人家交代啊,这可是从航天中心借来的.直播结束以后,康辉回头一看,果然是东西没放好掉了下来,幸亏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后来康辉成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他认为,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新闻主持经验,但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并不完全是业务上不能胜任,而是来自于各方面的关注程度.“看着你的人多了,就决定了你不能犯错误,哪怕是一个小错也不行.”在央视新闻播音的要求中,对口误和差错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在《新闻联播》中这个要求更加严格.《新闻联播》与其他的新闻节目有一个明显不同,如果说其他新闻节目播音员还有一定的发挥余地,那么《新闻联播》则要做到完全一致.康辉说,其他的新闻节目如果有一些新闻或说法在播出时,播音员如果觉得不太顺口,自己还可以做某些微调,而《新闻联播》则不允许,播出的稿件往往精确到连一个标点都不能改动.

直播,与每一位电视观众心意相通

如今,很多人认为播音员地位低,而主持人的地位则是高不可攀的.播音员是念别人的稿子,是传声筒,主持人是自己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康辉对此不能理解.他说:“现在很多的主持人,从事的工作和播音员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仅仅是你给我一篇稿子,我把它念完就完了那么简单.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播音员主要任务是去传达别人编辑、采写的东西.主持人是用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一些想法.而现在有一些很有名气、很红的主持人,工作状态也无非是拿着编辑准备好的东西念一下而已.”“主持人和播音员这两个工作是有交叉的.但现在很多观念非要生硬地去分开它们,固执地认为主持人比播音员的位置高.这对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只能造成一些障碍.”

自从主持《新闻联播》以来,康辉被推到了焦点的位置,谈及这项工作,康辉的语气里充满了热情.他再一次表示了感谢,而这一次要感谢的并不是自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是在《新闻联播》的工作中他所学习到的东西和看到的差距.康辉说,只有当你真正地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时候,才真正明白《新闻联播》到底与众不同在哪里,这档中国最重要的电视新闻节目要求主持人要有着比其他新闻节目加一个“更”字的严谨、规范、庄重、权威等康辉从每一位前辈身上看到了对于这种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而正是这种共同的追求构筑了《新闻联播》的独特风格.康辉说,在成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以后,他更加准确地了解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真正成为这个节目的组成部分,这当然是要面临更多的压力,但康辉表示自己有信心.

2008年,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人,康辉的脉搏和新闻事件的脉搏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他在“519”哀悼日那天主持节目时说的那段话:“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为了数万个在瞬间集体陨灭的生命,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流成河等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并肩站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众志成城,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时至今日,康辉对自己那天的节目还是记忆犹新.他说,很多老师和同行都说,那是他多年以来最好的一次直播.当时有不少网民也称赞康辉的播报稿相当鼓舞士气,对凝聚中国人的抗灾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康辉听后谦虚地说:“朋友们说全国默哀三分钟后,我在演播室里说的一段话令他们心生共鸣,真的很感谢大家.”

康辉说:“直播中很多时候要主持人有感而发,但那段话并不是简单的即兴之作,而是我与编导字斟句酌、我们的领导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一次表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宣泄所有人的情绪,更要鼓舞所有人的信念.”

他说,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那个特殊时刻,因为那一刻,他与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电视观众都心意相通,是所有人共同记录下了那个时刻.从专业角度讲,这样情感饱满、分寸得当的表达也是多年来工作积累的一次集中展现与爆发.

(责任编辑/谭玉先)

相关论文范文